
这是快乐农妇在我学习摄影知识的博文里的留言:“荻花,最好的办法就是看说明书,一定要硬下头皮看说明书,那里面其实说的很清楚;或者买一本《纽约摄影教材》(上)来读,然后就是多练,不要记这些数据,实际拍起来都用不着的,看这些只会让你混乱或者觉得摄影太难了。平时就用AV档拍,看着测光表,有时候需要“白加黑减”,同一场景拍不同的曝光值,你就能看出明显的区别。然后就是学用M档,M档也没有想像的那么难,你确定了光圈或快门,看着测光表,让它居中后,光圈和快门会自动配比,或者你再做微调。多拍、多练、多看,才是王道。”农妇说得非常对,我去的那个摄影群,群主也告诉我说一定要看说明书,她说之前都把说明书翻烂了。可是对大多数年龄与我差不多的女性朋友来说,翻动那厚厚的说明书实在是不易。我一直都用自动档拍照,对于该用多少快门,多少光圈,测光时因拍摄的画面还要加减光等这些问题都无比晕菜。只是看那些高手拍的片片,太想自己也能拍出那样的效果了,可是如果不象农妇说的那样硬着头皮研究,只靠自动挡拍,实在是拍不出来。
下面是我整理的论坛上高手的帖子中关于测光与曝光控制的内容,看过基本上对这部分知识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反正不管怎么说,如果想拍出好的片片,一定要知道这些数值,同时还要多练习,这样就能提高得更快。
(但是说起来这些东西还是很枯燥,如果是跟我一样想系统学习摄影的朋友,就请收藏一下,其他的就不用往下看了
)
具有丰富层次的照片一般都可称为好的曝光,照片曝光结果和你想要的一致就是好的曝光,但是正确曝光不一定是最完美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解,自己想要的拍摄效果,正确曝光是有一定的范围和宽容度的,在这个标准内,曝光是正确的,好的曝光则是在正确曝光里的比较完美的和最佳的曝光。
要理解测光,你可以做这样的练习。。
1.
主体后面背景是白色的墙,使用光圈优先,0EV拍一张,+1.0EV拍一张
2.
主体后面背景是黑色的墙,使用光圈优先,0EV拍一张,-1.0EV拍一张
3.
主体旁边有灯光(灯源对著镜头),使用光圈优先,0EV拍一张,-1.0EV拍一张
做了这样的练习之后,相信就会对“白加黑减,遇强光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测光
什么是18%灰色
我们能见到绝大多数物体都是由于它们能够反射光。反射的光线越多,物体也就显得越明亮。如果物体是完全乌黑的,它就不会反射一点光线,也就是说,它具有0的反射率。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是物体是全白的,它将反射所有的光线,也就是说,它具有100%的反射率。
上述两种情况只是理论上的两个极限。所有的物体都处在这两个极限之间。18%的光线被反射所产生的灰色影调就是18%灰色。
一般数码相机会有的测光模式,依序分别是平均测光模式、点测光模式、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下面说说这三种测光模式的差异。
平均测光模式(建议使用)
建议使用此种测光模式,因为传统相机的内测光基本上也是采用平均测光模式,这种测光方式,也是所有数码相机中最常见的一种了,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测光需要,但问题在于,当环境光线复杂或光线亮度反差过大时,其所获得的测光数据,仅仅是一个平均数值而已,很容易出现图片暗部过曝,而亮部却欠曝的情况,所以需要做曝光补偿调整EV值(如何调整EV值后面会说明)。
点测光模式
测光组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这种测光模式大多应用于拍摄者希望将拍摄主体充分表现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光线均匀的影室内拍摄人物,许多摄影师就会使用点测光模式对人物的重点部位,如眼睛、面部或具有特点的衣服、肢体进行测光,而着重表现其具有特点的部位,以达到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来。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
这种模式的测光重点放在画面中央(约占画面的60%), 同时兼顾画面边缘。它可大大减少画面曝光不佳的现象,是目前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主要的测光模式,不过我觉得这个测光模式有点多余,平均测光和点测光应该是比较普遍而且实用的测光模式。
建议使用平均测光的原因是机械式相机的设计就是平均测光,当熟练了平均测光模式,很自然地使用点测光也不会觉得复杂了。
传统相机,胶卷的宽容度是比较大的,曝光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有大问题,但是数码相机的CCD宽容度就比较小,轻微的曝光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
一、为什么要进行曝光补偿
数码相机的测光曝光系统和传统相机一样,在处理图像时,有个很基本的准则,就是将所有被摄对象都按照18%的中性灰亮度来还原,在相机的感光系统看,无论对象原来是黑的还是白的,它都力争将其表现为中间影调的灰色。所以在实际拍摄时,仍然需要摄影者根据拍摄现场的复杂情况作出相应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获得理想的密度和色彩还原。
二、如何进行曝光补偿
先记住这个口诀白加黑减,遇强光减大概的意思是,拍摄的画面有白色就加EV值,有黑色画面就减EV值,遇到画面有强光要减EV值,至於加多加少具体实践要靠经验的累积,看後面的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是否需要运用曝光补偿,摄影者主要需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被摄对象亮度比较高(白色)时需作曝光正补偿
比如说在拍摄风光照时,要是蓝天白云等浅色调内容占了较大面积时,就要考虑适当增加曝光量。
如果是逆光,就要针对太阳的位置高低来处理,同时看你表现什么内容,通常你想将画面中的细节也能相应表现的话,就要适当增加曝光量,当然应注意避开有强烈光线的太阳,防止相机图像感应器受到损害。如没有发出强光的太阳,如雾气中的红日,朝日夕阳等,因为它们亮度低,完全不会对测光造成影响,则不必考虑曝光补偿问题。
此外在拍摄雪景、雾景等特定内容时,都要根据表现对象最后需以高调形式来显示的特点,酌情做曝光补偿。一般拍摄雪景最好补偿(+1.0~+1.7EV)曝光量,不然你最后得到的雪不是白色,而有可能因曝光不足而成为灰色;拍摄雾景最好补偿(+0.7~1.0EV)曝光量,不然你得到的雾景影调偏暗,显然不理想。
还有像拍摄白色的舞台,成群穿白色服装的人,医院或者环境亮度很高的实验室,大面积以天空为背景的飞机等比较特别的对象时,都要根据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作适当的曝光正补偿。
2、被摄对象亮度较低(黑色)及强光需作曝光负补偿
比较典型的是在拍摄城市夜景时,除了画面中建筑、街道或其他亮度较高的内容占据画面主要面积外,要防止曝光过度,利用曝光补偿来适当减少曝光量。
除了拍摄夜景,在拍摄其他风光类题材,如夏季浓密的树阴,逆光状态下的山脉等都要适当借助利用曝光负补偿来减少曝光量。还有拍摄身穿黑色服装的人物,拍摄深色调的纺织品等,都需减少曝光量才有可能获得正常的影调还原。
3、被摄对象与背景关系复杂时需灵活处理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A.背景亮度高,主体亮度低,需作曝光正补偿,增加曝光。
这种情况在拍摄会议人物时常常会出现,有时候人物坐在窗前,而窗子的背后有阳光射入,背景显得比较亮而人物则明显偏暗,这时如不采用闪光灯作补光,就需作曝光正补偿,人物的脸部层次就会明显改善。还有在拍摄逆光人像时,如果背景包括大面积的天空、水面等亮度较高对象时,也要通过正补偿或者采用其他辅助光(打反光板或闪光灯)等形式来改善反差。
B.背景亮度低,主体亮度高,需作曝光负补偿,减少曝光。这种情况在舞台摄影中常常遇到,一般在舞台上一个或者少量演员演出时,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常常会利用一两个追光灯照在人物上,这时舞台上其他背景因为没有直接受到光线照射,几乎呈现为黑色,所以两者反差极大。
以上的曝光补偿值仅能当作是参考,曝光补偿值会因为摄影器材的差异而有些调整,被摄体的明暗变化是影响最大,所以经过多多练习你就能体会白加黑减遇强光减EV的实质含意。
利用直方图判断曝光是否正确
屏幕上显示当前取景范围的直方图。直方图是一个以亮度值为横坐标、像素数量为纵坐标的区域,如图1中右上角的部分。横坐标最左边亮度值为0,表示最暗;最右边亮度值为255,表示最亮。我们列出同样场景下曝光过度、曝光正确和曝光不足的三张照片,以及它们的直方图(色阶)。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大部分像素集中在亮度较高的区域,并且有部分内容显然溢出于最大亮度值之外,那么这张照片就是曝光过度了。如果大部分像素位于亮度值很小的区域,并且有部分内容丢失在坐标原点左侧,那么就是曝光不足。如果所有的像素点都位于亮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两端没有溢出的,那么这张照片曝光就基本正确了
曝光补偿的小总结
正确曝光是初学摄影者很难理解,也是需要突破的障碍点,好作品的基本要求,曝光要准确,原片曝光不准确而期望后期补救,这是不正确的观念,而且后期的调整还是会有些缺憾....当你看见一张照片看起来很油亮,画面很有层次,很有立体感,色彩很饱和,是因为在曝光准确的基础条件下得到的影像...........。所以必要对正确曝光多做一些练习,自然能够从中理解何谓“白加黑减,遇强光减”。
最后口号一下“白加黑减,遇强光减”,这个一定要记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