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放慢生活的脚步

标签:
快节奏高效率慢生活亚健康生活模式健康 |
分类: 健身养性 |
人类发明了汽车,为的是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可是汽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人们开着快速的车,堵在如蜗牛般慢行的路上,心里更是着急。于是人们又不断地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路、筑桥、挖地铁,让城市立体化,让车辆能够快速地移动。
人类发明了快餐,为的是快速填饱肚子,腾出更多的时间工作、学习。可是快餐却让很多人失去了健康,肥胖、胃病、高血脂症......名目繁多的病症,就像是打开了的潘多拉的盒子,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于是人们又快速地开始健身、运动,期盼让身体回到原状。
人类发明了快速记忆法,为的是让我们的大脑在极短的时间内储藏更多的信息,让人们在任何时间都快速地从脑海里调出所需要的信息,更快地解决问题。可是充斥着脑海里五花八门的信息却让很多人心情浮躁,结果做起事来更是欲速则不达。
快,原本是为提高工作效率,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体现人生价值。可如果我们深思一下就会发现,其实事实不完全是这样。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会被琐事缠身,一件事情处理完了,另一件事情又会出现,永远不会有尽头。那么我们何不放慢生活的脚步,每天不再匆忙地赶路,不再匆忙地吞进快餐、不再匆忙地把信息塞进脑子里。经常停下来欣赏一下美境,与家人一起享受美食,清空脑袋听听舒缓的音乐.....
“慢,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玄空理念,它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它是这样的一种优雅的姿态,慢慢地运动,慢慢地呼吸,慢慢地吃东西,慢慢地聆听,慢条斯理地工作,温婉地交际......就这样,怡然自得,慢慢地享受生活。”
“我们每天都在被都市的浮躁吞噬,忙碌成为现代人漠视亲情、省略爱情、摧残身心的合理借口。当人人都急于赶着向前跑,追逐明天时,这种极致的快换来的却是精神的麻木和迟钝。当亚健康升级为过劳死,当职业病繁衍成焦虑症,我们无奈地发现,快,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富足和美好;慢,才是美好生活的样本。”(洪昭光:《慢生活》)
1989年,意大利记者,饮食评论家卡罗、皮逖尼在意大利小镇发起了“慢餐运动”。他宣称,“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在这之后,“慢生活”风潮渐渐席卷全世界。时至今日,已有11个国家的90个城市成为了“慢生活城市”。专家指出,“慢生活”并不是简单的“减速”,而是提倡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即让自己的生活张弛有度,从而让心灵平静下来。
接下来的时光,让我们一起试着放慢生活的脚步,开始探寻一种最原始、最安全、最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慢生活,尽量避免“快”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弊病。也许现在还不能一下子做到,但至少让我们知道有这么一种生活模式。
快出来的“慢病”
《健康时报》 ( 2011-05-30第03版)
指导专家:
沈雁英,北京市朝阳医院副院长。
王宏才,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玄重,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越来越快的生活导致“慢病”的高发。据2009年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
一位网易博主“健康知友”的博文说,压力会导致人体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们通过动脉传遍全身,使感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肌肉等都出现紧张反应。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噩梦频繁、焦虑、工作中失误增多等现象。
快吃饭出胃病
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沈雁英说,胃是人的第二大脑,特别需要舒缓放松。现代人生活节奏过快,压力又大,不吃早餐,中饭潦草,晚餐油腻,胃就“罢工”了。
快说话伤肺气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王宏才说,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话多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讲话很消耗精、气、神,说话过快,会使肺气受到损伤。中医认为肝属木,主疏泄,频繁跳槽更换新的环境对肝伤害很大。
快压力伤血管
长期紧张和劳累过度,会加重心脏负担,再加上抽烟喝酒,吃的过于油腻,都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恶化埋下隐患,还会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
快节奏伤精神
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刘玄重说,生活节奏过快,精神长期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从而打乱了大脑兴奋、抑制的调节功能,引起失眠。抑郁、缺乏安全感、甚至常常不明原因感到恐惧都是快生活造成的心理伤害。
“健康知友”认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慢生活”,与其说这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而“慢生活”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是身心平衡。(赵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