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身体更健康--感冒算不算病

标签:
吴清忠寒气感冒健康 |
分类: 健身养性 |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最熟悉的病就是感冒了,生过最多的病也是感冒。我们这代人,多数对小时候感冒的经验,就是感冒时母亲会给煮一碗里面加了红糖的姜水,奢侈的时候还会再放几颗大枣,喝了在床上捂着被子睡一觉,起来又该干啥就干啥去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感冒竟然变成很顽固的病了,每到季节交替的时候,医院里挂吊针的人,特别是孩子都人满为患。
后悔吴先生的这本书早就买回来,却没有仔细看,这次细读才弄明白,其实感冒主要是身体排除寒气的一种反映,说白了感冒不算是病,而是身体自行修复过程中的一种现象罢了。身体排除不同部位的寒气,所反映出的感冒症状是不同的,而只有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也就是风邪引起的感冒)才算是病,需要用抗菌素治疗。如果没有弄清楚是哪种原因引起的感冒,就用抗菌素,则会把身体里的寒气压制到更深层的器官里去,那样的话身体需要积攒更多的能量才能再把这些寒气排出去,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伤。
平常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孩子很容感冒,以前我们大都以为是孩子小,身体弱的原因,如果从吴先生的书中理解就不是这样了,那是因为小孩子的血气能量足,如果有寒气侵入,很快就会启动身体的防御与修复体系,将寒气排出体外。如果是深层的寒气,比如肺部的寒气排出时,由于身体需要集中能量才能做到,这时体内的寒气会与肺气对峙形成发烧,这种情况的发烧不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不会传染,家长可以试着用热水加米酒以一比一的比例,调成孩子可以接受的温度,帮孩子推肺经,如果能有效退烧,说明肺经疏通提升了肺气,打破了对峙的情况,烧很快就会退下去了。如果热度持续超过39度,就需要到医院检查,是不是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肺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肺炎必须依赖抗菌素才能解决。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不分析孩子感冒的原因,只要孩子一感冒发烧就送去医院挂吊针,这样做不光是多花了钱,很可能还会在去医院的过程中交叉感染,对孩子的身体更不利。
由此说来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出现感冒症状时,首先要分析下是如何引起的,比方说洗头后没有及时吹干头发被冷风吹了、被雨淋透了、在外面遇到寒冷的天气之后出现的感冒症状,多半是打喷嚏、流鼻水,对付这样的感冒,只是要喝杯姜茶,休息几天,集中能量把这些聚积在皮肤表层的寒气排除掉,感冒的症状很快就会消失了。
如果是在一段时间内休息得很好,出现了感冒的症状,那多半是身体排出积攒在体内的寒气引起的,比方说我在驱除寒气里已经提到过了的人体排出膀胱经的寒气会出现整个肩背酸软或酸痛,后脑部位肿胀头痛或偏头痛,眉头附近的印堂部位会隐隐作痛,喉咙也会出现不适的症状或咳嗽;排除胃经和大肠经的寒气时肠胃会出现不适的症状,最常出现的是胀气,有时也会出现不停地想吃零食的情况,大便不顺畅;肺部的寒气是人体最深层的寒气,排出肺部寒气是感冒最严重的症状,有时会出现持续高烧,从骨头缝里都感觉到有冷气冒出来。这时咳嗽所呼出的气体总是凉凉的,其实这种咳嗽应该视之为一种深度的呼吸,并不是疾病,是人体正常的功能,是用来将深藏在体内的寒气排除的手段。
如果是这些症状的感冒,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休息,或是让中医开些帮助排除寒气的中药,调养一段时间,症状就会完全消失了,身体的状态也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看吴先生书中写的,还有几点要说明一下,一是排除胃寒需要身体有足够的血气能量才能激活,当身体过度疲倦时,身体处于透支肝火的状态,这种透支的虚火也会激活寒气的排除,而且出现打喷嚏、流鼻水的症状,这种虚火引起的症状,虽然表面上和血气激活的症状相同,但由于身体没有真正充足的能量,排除寒气的效率极差,这种情形,需要泄除肝火,症状才能停止。二是发烧时不宜用热水泡脚,因为热水泡脚会把血气往下引,身体用于排寒的能量被分散,反而不好,
正确地分辨“哪些症状由疾病造成”,“哪些症状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所引起”是非常重要的,当认定咳嗽是人体的正常功能,目的是排除肺里的寒气,面对这种咳嗽,就不需要急着用药物将之终止,而是寻求提升人体排除寒气的能力的方法,把寒气彻底排出体外。有感冒症状的时候多休息,让身体提升血气能量、喝热水、姜汤或其他热性中药,并就近找中医开方,供给身体更多的能量,很快就把寒气排净。
我最近在《生命时报》(2010年12月3日)上读到一篇文章,《感冒花掉不少冤枉钱》,说外国人感冒不当病,睡觉、喝汤、敷冰袋一周就能痊愈,而我们只要感冒就吃药、打针、乱输液催生“感冒经济”,文中非常形象地说治疗感冒其实就像“导弹打蚊子”,多数人一有感冒的症状就中西药一起吃,盲目输液、儿童更是乱用药,其实能吃能喝就等于输液,而乱服药通常起不到好的作用还让身体受到伤害。
今天写下的这些完全是我自己根据吴先生书中的内容理解归纳的,请大家一定参考着看,或者只是让大家知道感冒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不是让大家完全照着做,特别是对于孩子的感冒,如果有认为中医治疗好的朋友,也一定请中医指点,或是自己查阅专门的中医书籍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