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弃考--祸兮福兮

标签:
高考有约临近高考弃考主流非主流 |
分类: 高考有约 |
相关文章:让父母伤透心的人
昨天在晚报上看到一则新闻《上万考生为何抽回“临门一脚”?》,仔细一看内容是:据《重庆晚报》3月28日报道,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今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虽有增加,但相比同等人口的省市来说,考生仍偏少。不容忽视的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放弃高考的学生多数是农村考生……如此众多的考生放弃高考,部分人士认为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云云。
祸兮
对于现在已经临近高考的孩子来说,弃考不是明智的选择,毕竟自己已经按照将来进大学准备了十二年,至少也要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如果拿到录取通知书再做决定,也许会更好,那样对自己十二年的寒窗苦也有一个交代。另外我认为,现行的大学教育,对于大部分将来不能成为学者的孩子来说,读大学只是为自己进入社会做准备,大学是自己适应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在那里能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建立自己的人脉体系、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如果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自己现在就弃考准备进入社会的话,那么会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如何跟那些大学毕业生竞争?如果将来与大学生一同工作会不会自卑?如何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找到自己进入社会的切入点?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主流社会当中,一切还是要按照主流的方式办事,除非能做到真正的非主流。平民中因为读大学改变命运最典型的代表,我推崇俞敏洪,以前看过他写的很多介绍自己和家人的平凡故事,相信历经3年高考考取北大,不但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他家人的命运!
福兮
恢复高考三十多年了,年年重复同一种形式,都成了一种固定模式,甚至摧生了高考产业。孩子一出生,似乎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简直就是为高考而生的。从学龄前开始,就不断地穿梭于艺术特长、外语、演讲、奥数等等的培训当中,一切都围绕着为将来上大学而做最好的准备。家长不辞辛苦,倾尽自己的全部精力物力财力,孩子没有了童年的纯真,少年的快乐,甚至连青春期的苦恼都没有时间允许它存在,学习学习再学习。考试、成绩、名次,这些都成为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主要标准。更可怜的是那些农村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改变命运,为了让孩子能上大学,近乎是不惜一切代价......在这种情形下,每个家长如果都能放平心态,发现自己孩子的特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所在,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求知和生存的方法,也许是一件好事。韩寒就是没有读大学的代表,我们暂切不去评论他到底是否成功,但看他小小年纪,动不动就在文坛上兴风作浪,就足以证明没上大学并不影响他的人生。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观点,写出来想请大家讨论一下。其实这些年来废除高考的呼声就没有断过,但是我们国家的人口这么多,如果废除了高考制度又怎么能让那些弱势群体有公平竞争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呢?我现在的想法是如果家长能有郑渊洁那样的能力与心态,那么就让孩子单独接受教育;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那么就让孩子像朗朗那样成长;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就让他(她)学美容、学厨师;如果孩子喜欢做实验,那么就让他(她)接受更深的教育,成为科学工作者......社会本来就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我们需要科学家需要作家当然也需要水暖工需要护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成长,不管他们将来上不上大学,只要快乐生活,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我们这些家长就应该赞赏他们,祝福他们!
其实关于这个弃考的问题,我郁闷了有些天了。月初的一天抽了点时间去好友那里,本来是想考前关于孩子的专业为她再参谋一下,可是去了才发现孩子在家,问是怎么回事,说是孩子决定不高考了,当时就给了我迎头一棒。都是看着长大的孩子,在学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春节见面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说不考就不考了呢?等孩子出去我们唠了一会儿,好友说也没有别的原因,孩子自己说就是厌倦了,那些题本来都会,可是还要反复地考,ABCD地选个不停,每天做来做去的,都是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浪费时间去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还不如自己学点自己喜欢的事儿。我说那么孩子自己喜欢什么呢?说喜欢DJ、想开间音乐酒吧,并说自己要先思考一段时间,先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尝试一下,最后再决定自己能否做下去。
当时我很为孩子担心,可是这几天也想通了。对于这样有主见的孩子,如果他自己说要弃考,那么再怎么强迫他考试也是没有用的。昨天读过宋少卫老师写的为“非主流”心灵寻根后,曾留言谈及此事,宋老师回复说:很多孩子的问题在于人生观、价值观,我个人认为,他们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代价,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有什么办法能解决的,我们对于一些辍学的孩子会采取一些工作式学习的培养,让他们提前体会工作的难处和对知识的需要,效果不错,你可以让朋友参考。再加上昨天也看到开头提到的重庆考生弃考的问题,才想到这不只是朋友孩子一个人的做法。真心希望好友的孩子和重庆的那些弃考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办法,让他们的这种行为成为宋少卫老师说的真正的“非主流”,让文化与文明的创新力量穿越主流与非主流的限制,使“追求卓越、积极人生”成为青少年精神世界中的主旋律,将他们培养成为真正的主流精英与非主流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