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周末拿到的《健康时报》的头版上,看到一个令人十分悲痛的题目《孩子,妈妈在天堂陪你》。大概内容是:河南某夫妻俩经过一番周折才有了一个可爱的男孩子,可在孩子出生不久发现他是先天性肛门闭锁,今年的4月他们带着六个月大的孩子到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做关瘘手术(出生三天时已做过造瘘手术),手术很顺利,可是在4月8日晚上孩子突然手脚冰凉,夫妻二人先后四次抱孩子去找值班医生,可直到第四次孩子已经不行了,值班医生才采取措施救治,孩子最终离开了人世。孩子离世之后,他的母亲不停地哭喊,滴水不进,哭喊累了就迷糊着睡,睡醒了再哭喊,一直精神恍惚,几次说自己不想活了,尽管家人一直伴其左右,但在孩子离世的第二天夜里她还是从医院的8楼跳了下去......
已经长出乳牙的孩子,只留下两张再也不会长大的照片;曾经的恩爱夫妻从此阴阳两隔;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我不想去评论它是天灾还是人祸,我只是想说读过这篇报道之后,我非常强烈地感觉到我国真地缺少心理救助人员!由于非正常死亡,给孩子的父母造成巨大的痛苦,他们的身心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果这时医院安排心理救助人员,从专业的角度上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想必孩子母亲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我以前曾看过一部美国的电视连续剧《六英呎之下》,因为这部电视剧是以开殡仪馆的一家人为主线的,所以每一集当中都会有一个死去的人做引线。死去的人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死亡的方式也不同,但在剧中能看到的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管活着的时候身份、地位如何,在他们离世之后,亲朋好友都会穿着正装(男士是黑色的西装,女士是黑色的礼服),聚集在殡仪馆专门的告别厅里,轮流上前回忆死者生前美好的往事,然后默默地与死者告别。整个告别仪式上没有悲天悲地的哭声,过后大家会继续自己的生活,但死者依然活在心里。
我想他们的这种心态的形成,一方面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另一方面与心理救助有关。美国人十分重视心理健康,他们的婚姻有问题,夫妇会一同去看心理医生;遇到青春期、更年期的问题,也会有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辅导;准父母会受到心理辅导,遇到死亡的人,他(她)的亲人也会受到心理辅导。如果遇到那个小男孩的情况,医院会马上安排专业心理医生对其家人进行救助,其他问题等待相关取证后再解决。
我国目前的国情,如果一下子让人们适应有事儿看心理医生,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我认为在平常生活中试着调整好自己和家人的心态,特别是对死亡的看法,是很重要的。从二宝小的时候起,我对她从不回避死亡。她小的时候,一次电视里播放撒周恩来总理骨灰情景,她问我怎么回事,我就给她讲人的生死轮回,并告诉有一天我也会死去,我死后骨灰或者撒在山上,或者埋在一棵树下,她听后很认真地说:“那么妈妈,是不是你死了之后,我把你背到山上就行了!”
我一直就认为调整一个人的心理,比医治一个人的疾病更难。现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真希望我们国家也会有更多的心理救助人员,帮助那些遇到灾难的人摆脱痛苦。至少在各大医院里应该配备一名心理医生,或者是志愿者,对于一些重症患者,或是象那个男孩子的妈妈进行心理救助,让他们摆脱困境,开始全新的生活,而不要因为一时想不开而失去生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