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还能吃什么

(2006-12-11 20:40:39)
分类: 家长里短
    上周五拿到新一期的《健康时报》,首页上一个显赫的标题映入我的眼中,《牛奶会促发癌症!》。仔细一看内容,说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的柯林.坎贝尔教授,主持的一项长达27年的动物实验表明,占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可以促发癌症。此外,牛奶还会引发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他说安全的蛋白质来自植物,包括小麦和豆类 — 这类蛋白质即使摄入量很高,也不会诱发癌症。因此他发出呼吁,中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才是健康的,应该控制牛奶和肉制品的的摄入。
 
    如果这篇文章不是刊登在如此权威的一份报纸上,我可能根本都不会往下看内容的。现在每天听到的不能吃的东西、吃了致癌的东西也就太多了:多宝鱼是泡在兽药和抗菌素的池子里养大的;红心鸭蛋是给鸭子吃了苏丹红才形成的;红心鸡蛋是给鸡喂了辣椒面和红砖粉形成的;海参、养殖虾要给抗生素才能不生病;保鲜的虾、鱼是用富尔吗林泡的;肉食猪是用催长素喂养的;小西红柿是用了催红素才变红的......每天见到媒体上充斥着这样的消息:“含毒食品”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都变得麻木,也就见怪不怪,有时干脆都懒得去理它了。但这个在《健康时报》上看到的消息,还是让我吓了一跳。
 
    曾几时“一杯牛奶强健一个民族”的说法,刚刚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推广,毕竟牛奶是最接近人乳的一种营养丰富完善的食品。在此以前我们看到的种种资料,都是说牛奶中含有人体生长和保健的全部营养。特别是近代以来,由于妇女走向社会,越来越少的婴儿能够一直靠母乳支持到自己进食,大部分都依赖牛乳制品。如果说牛奶能够诱发癌症,那么以后用什么食物来喂养这些婴儿呢?
 
    其实台湾健康教育专家林光常博士在《无毒一身轻 — 21天改变体质》一书中,也提到过同样的观点,他也认为牛奶可以引发过敏、骨质疏松等。
 
    一直以来,我认为我婆婆关于饮食的观点应该推广,她总是告诉我们“任何食物都不可以不吃,任何食物都不可以多吃。”我感觉如果我们平常饮食能做到这点就不怕了。牛奶或许存在着专家所说的问题,但欧美人饮用牛奶是国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要照这样计算,那他们那里的人的癌症发生率,是不是也要高出我们几倍甚至几十倍?现在的健康教育专家也太多了,而且他们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对于我们来说可以看,但并不能走极端,看到一个人这么说,马上就这么做,看到另一个人那么说,马上否定了其他做法又那么做。不管怎么说,我们平常的饮食应该多样、少吃,不要遇到喜欢吃的东西就多吃,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就不吃,只要是对人体有益的食物,我们都应该吃,饮食坚持“样多量少”的原则就不会出问题。
 
    林光常博士《无毒一身 — 21天改变体质》一书中关于饮食的观点,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1、少喝牛奶,多喝豆浆、豆奶、糙米浆。
    2、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的选择原则是当地、当季、盛产。这个观点我比较认同,因为返季的蔬菜、水果多是在大棚里种殖的,为了早熟、漂亮肯定要加一些人工的成分。不是当地产的蔬菜、水果为了运输,不会等到熟透采摘,运输时保鲜、催熟也会使用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3、多吃根、茎、花、果类的蔬菜。芹菜要连叶子一起吃,胡萝卜、大西红柿、黄瓜都是非常好的蔬菜。
    4、水果要在饭前半小时吃,或是在两餐之间吃;水果要连皮吃,因为它的药用成分都是在皮里。
    5、、吃鱼、虾并非越大越好。那些大的鱼、虾多数都是养殖出来的,即使是海鱼、海虾,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大的鱼、虾可以用人工的方法来保鲜,以此延长其存放时间,而那些小的经不起折腾,问题相对就会少些。
    6、多吃糙米(可我也不知道糙米是什么样子的),一定要吃粗粮,因为维生素B族主要存在在未加工的糙米中。
    7、多吃红薯,而且要连皮吃。我看林博士对红薯最感兴趣,讲了一大堆好处,不管怎么着,这地瓜(红薯)从小就爱吃,接着吃也没有关系。
    8、不吃或是少吃油炸、油煎、油炒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最容易伤肝。
 
    下面是刊登在《健康时报》(2006-12-07 第03版)上的一篇文章,转摘过来,供大家参考。
 

牛奶会促发癌症

健康时报记者 薛 京 杨 锐
 
《健康时报》 ( 2006-12-07 第03版 )
        “大鼠实验”得出惊人结论

  坎贝尔教授围绕这一研究成果进行的一系列动物实验,前后开展了27年,其中最重要的是“大鼠实验”。

  黄曲霉素是一种高致癌物,坎贝尔教授让实验老鼠全部接触同等剂量的黄曲霉素,在体内产生肿瘤病灶细胞。然后,他用含不同蛋白质的饲料喂养大鼠。一组大鼠的饲料中含20%的谷蛋白(植物蛋白),一组大鼠的饲料中含20%的酪蛋白(动物蛋白,牛奶中87%的蛋白质都是酪蛋白)。

 

  经过一段时间后,吃饲料中含20%谷蛋白的大鼠,体内肿瘤病灶细胞没有什么增加;吃饲料中含20%酪蛋白的大鼠,体内肿瘤病灶细胞则呈斜线显著上升。这一实验最重要的发现是:当摄入的酪蛋白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大鼠生长所需要的正常水平时,就会促进癌的发生。

 

  实验证明:低蛋白膳食(植物蛋白)能抑制黄曲霉毒素诱发癌症,而且,即使癌症已经发生,低蛋白膳食也能显著地遏制癌症病情的恶化。而高蛋白膳食(动物蛋白)则能对黄曲霉毒素诱发癌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膳食蛋白质对癌症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只需要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就可以激活或者抑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坎贝尔进一步指出,占牛奶蛋白组成的87%的酪蛋白可以促进各阶段的癌症。安全的蛋白质则来自植物,包括小麦和豆类——这类蛋白质即使摄入量很高,也不会诱发癌症。

 

  坎贝尔由此得出了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牛奶蛋白)优劣判断的惊人结论:“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所谓低品质的植物蛋白,尽管用于合成新蛋白质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很稳定,这种蛋白才是最健康的蛋白,也是身体最需要的蛋白。和动物来源的蛋白质相比,植物蛋白缓慢,但是能稳定地赢得‘健康比赛’的胜利。”

  《今日美国》的头版文章

  我们常常以“外国人喝的是牛奶,吃饭以肉食为主”来作为西方人普遍强壮的原因。然而,坎贝尔却对中国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非常推崇,认为这才是科学的、健康的。  

 

  1990年6月6日,美国著名报纸《今日美国》在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健康生活,东方优于西方》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是合理正确的,美国人应效仿东方饮食习惯,控制牛奶和肉制品的摄入。

 

  文章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根据坎贝尔教授在中国的研究。1983至1989年,在坎贝尔教授的组织下,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为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多家权威机构合作,在中国24个省区市的69个县开展了3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的肥胖者比美国少得多,患心脏病、直肠癌和乳腺癌的比率也比美国少得多,就是因为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

 

  “这部分关于中国健康调查的内容还获得了我国卫生部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流行病学和健康管理专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黄建始教授告诉记者,他认为《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可靠、可信、可读、可用”。

  慢性病背后的“牛奶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奶在许多家庭迅速地普及,乃至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同时,中国的慢性病发病率也开始上升。但极少有人考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2003年12月12日,距离《今日美国》的头版文章刊出13年之后,坎贝尔博士在上海举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第38次学术研讨会上再次对东西方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做了比较。

 

  坎贝尔教授在题为《东方营养学的未来及西方营养模式的启迪》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人不要重复西方国家在饮食结构不合理方面所付出的代价,特别是美国快餐所引起营养不平衡所导致的肥胖症。坎贝尔认为,中国人普遍地、大量地饮用牛奶,使动物蛋白质摄入大为增加,也给不断发展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营养过剩引起肥胖,继而使心脏病、中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由此导致公共和个人医疗开支逐年递增。

 

  坎贝尔指出,摄入少量的动物蛋白是安全的,但如果过量,癌细胞就会被高蛋白“催发”,导致迅速扩散。有些科学家不相信这一结果,做了类似的实验后发现,确实如此。“那么,我的良好健康处方就是: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给健康带来多种益处;吃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给你的身体带来意料不到的危险,此类食品包括奶制品、肉类和鸡蛋。”坎贝尔教授说。

 

  黄建始教授认为:“肉、蛋、奶等动物源性蛋白吃得太多会带来许多健康问题,如肥胖等。但并不等于说人们就不能吃肉、不能喝奶,完全素食。关键是要适当,要平衡,不要过多,任何东西过了都不好。健康膳食一定要遵循如下要求:营养充分、饮食平衡、热量控制、比例适度、种类多样。”

  相关链接
  一家之言

  台湾健康教育专家林光常博士:

  牛奶所含的蛋白质中,大多数是酪蛋白,酪蛋白是一种大型、坚硬、致密、极难消化分解的凝胶。牛奶进入胃后,会自然形成凝胶,凝胶会形成一种把胃中残存食物包围起来的作用,阻碍其他食物消化,造成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患者,假如摄取乳制品,常会恶化溃疡,因为蛋白质的消化必须靠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主要是盐酸)及消化酶方能分解消化。酪蛋白适合含有四个胃结构的牛,利用不断反刍消化分解,方能完全消化。所以我说“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

 

  著名营养学专家西木博士:

  牛奶中含有多种激素,这是因为奶牛吃的是含激素的饲料,这种激素对人体有害,会刺激人体对激素敏感的器官——如男性前列腺、女性的乳腺细胞过度增长。这也是前列腺癌及乳腺疾病在西方国家高发的原因。  

 

  牛奶中含钙不少,但镁的含量比较低。而钙和镁通常共同发生作用的比例为2比1,只有这样才利于身体吸收,维护心脑健康状态。但牛奶中钙和镁的比例却为10比1。钙的含量虽多,但人体吸收不了多少,无法起到补钙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海上钢琴师
后一篇:彩票与梦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