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到昨晚就全部结束了,接连20个晚上的个人决赛,我陪二宝看了18个晚上。对于大赛中一些专业的知识,因为自己不明白,只是听评委和第二现场的专家点评(二宝也能给我解释一些),无法评判。但对选手综合素质考核中的一些问题,我很不理解。
今年的“青歌赛”共分五个组:美声、民族、通俗、组合、原声态。在这五组选手当中,可以说美声组与民族组的选手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是最高的。这些选手大都是专业的音乐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学院派”(这是我从一个评委那里听来的词儿),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到目前为止,这些著名的音乐学院都只是招收美声与民族专业的学生。在这五组参赛的选手当中,原声态组的选手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应该是最差的,因为他们当中大部分选手都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有些人甚至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从这个对比中也许我们会认为在综合素质考核中,原声态选手远远比不过美声或是民族组的选手。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特别是从今年新增加的命题对话中看情况完全相反。
我相信所有看过“青歌赛”的人都会与我有同感。命题对话是事先给出四个题目,选手从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一分钟的演讲,评委根据演讲的内容提出问题,与选手进行对话。原声态组中有好几个选手得了满分(0.5分)。他们的演讲十分精彩、生动,没有丝毫的造作。记得有一个藏族女选手,她的演讲大概也就有半分钟多一点,可已经让我流出了眼泪,她讲的大意是:听舅舅说,她的阿爸阿妈都是当地有名的歌手,都很会唱歌,可是她的阿爸在她一岁的时候就过世了,从此她的阿妈再也没有唱过歌。今年她参加了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团体比赛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回去后她的阿妈非常高兴,抱着她就高声唱了起来......余秋雨评委从文学方面给了她的演讲高度的评价。另有一个羌族多声部组合,演讲的选手更是纯朴、真实、鲜活自然,博得阵阵掌声。与原声态组的选手相比,美声组与民族组的选手的命题对话,简直让我都不忍心看下去,如果美声组的差些也有情可原,因为他们是最先接触这个形式的。可民族组就无法让人原谅了,估计评委也都这样认为,余秋雨评委与徐沛东评委一个劲地说沉闷,那些选手大多数演讲起来死板、单调、幼稚、没有激情,有的人甚至是说了这句再想下句,让人感到极不舒服,可他们都是著名音乐学府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呀。
按理说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不管是在哪方面都应该比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强,可事实上为什么却不是这样,而且还相差甚远呢?难道说高等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反而还让人变笨了?深奥的道理我不会讲,只是从表面看到这些现象,觉得教育真是应该改革了,再这样继续下去,即使是人才也会被扼杀了。可惜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郑渊洁老师那样的胆子,否则让孩子改变一种求学方式也许真的不是坏事。我真希望自己再有一个小孩,那么我必定不会用现行的教育来教育他(她),而象郑渊洁老师那样,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