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碎花弄晚
碎花弄晚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69积分
  • 博客访问:2,123
  • 关注人气:225
  • 获赠金笔:35
  • 赠出金笔:11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图片博主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绣女到刺绣大师——记朱寿珍的艺术之路

(2015-08-04 18:00:14)
分类: 通讯

                    从绣女到刺绣大师——记朱寿珍的艺术之路

 

刺绣是中国的传统技艺。早在秦汉时期,刺绣工艺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刺绣和丝绸曾经是丝绸之路上运输的主要商品。在中国四大名绣中,苏绣又是刺绣艺术王冠上的明珠。清代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苏绣以精细素雅著称于世。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流传到更为广大地区。而朱寿珍就是苏州镇湖镇走出来的一位当代苏绣艺术大师。

第一次见到朱寿珍,就被她身上透出的江南婉约气质所折服。那天,她的刺绣作品正在江苏省工美馆布展。天上下着雨,上午十点,她飘然而至,似纤云出岫。经介绍后,她伸出保养很好、柔软如丝绸般的手。我的采访便从省工美馆中她的展品开始。

一,作品

说到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人们脑海里会自然想起苏绣的代表作双面绣《猫》,以及一些花鸟、蝴蝶之类的传统图案。但走进江苏省工美馆,徜徉在朱寿珍的绣品中间,这样的刻板印像被完全颠覆。

此次送展的八十幅刺绣作品,无论是尺寸还是主题,都显得大气磅礴。细细辨别其中的针脚,又灵秀、飘逸,细致入微。不仅把国画、世界名画、摄影作品纳入表现内容,还有大量她自己创作设计和制作的原创作品。朱寿珍之所以能在刺绣领域脱颖而出,成为苏绣代表人物,关键也在于此。她的刺绣作品内容新,主题新,不拘形式,善于在同一幅作品中灵活运用各种不同针法,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不同材质,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改变了传统刺绣作品小格局且沉闷、刻板的印像,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新颖活泼,让这门古老技艺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中,也得到了艺术同行的充分肯定。

朱寿珍的刺绣作品不仅具备平、光、齐、匀、顺、和、细、密等传统苏绣的艺术特色,同时将绘画表现形式融入自己作品,比如中国画中的留白,濡染等,西画中的抽象、色彩浓烈,创造出空灵、飘逸的艺术效果,在传统针法和原创针法之间转换,改变苏绣精细有余而灵动不足的欠缺,为这门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青春气息。

《天堂•人间》系列中,创作者透过人物造型和针法设计,将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美好愿望融入其中,不仅把情感投射到人物身上,也投射到天空、云彩、植物之上,赋予世间万物以人性、神性,表达天人合一的理想,呈现出具有鲜明个人特质的灵气和仙气。

在《生命之林》中,她把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元素融进构思,将对社会、自然、宇宙、宗教的感悟融合在生命母题之下,诠释出她心目中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构图中各种意象看似随意设置,彼此之间缺乏逻辑联系,但这恰是作品的精妙之处。看似松散纷纭的构图,有效遮蔽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志,给观众留下解读这幅作品的巨大空间,使其主题具有多义性,这也是现代艺术作品所追求的目标。

在朱寿珍的刺绣作品中,探索宇宙、生命、天空的主题占据着重要位置。如《生命系列1》,在灰色缎面上刺缀运针,描绘出苍穹中的一只慧眼,线型构图给人以无始无终之感,从精神层面表达了生生不息、灵魂不朽的意念。这幅作品曾在全国工艺美术品大赛中获得金奖,也是实至名归。《生命系列2》表现的是生命最初萌动的状态。这组作品在北京展出时,曾引起一位清华大学生命学科的学生极大的兴趣。让这位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个没有学过生命学的人,怎么会创作出这样的画面,这些画面让她想起自己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生命组织细胞结构,并且比用显微镜看到的更接近生命的原始面貌。

一个艺术家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能把生活表象表达得淋漓尽致,更在于直击生活表象下的本质,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在《生命系列3》中,艺术家又换了个视角,从现实角度再现生命形态,以平常心,在天地自然中感受最简单的生命喜悦。

朱寿珍给人的印像是性格文静、气质典雅,是典型的江南小女子。但她的画风很多时候显得奔放和深沉。或以灵慧之心感悟生命,或以苍穹做背景,构筑自己的梦幻世界,尽显当代刺绣艺术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太湖晨曦》是由她创作,尚未刺绣的一件作品。其绘画风格不仅是印像派与中国工笔、写意画的完美结合,作画颜料也不拘一格,这恰恰也是她刺绣作品的特点。每一针每一线的选择和运用,只以表达主题为目标,绝不拘泥于哪一种针法,哪一种流派。她手中的针和线,就相当于画家手中的笔。然而绘画只需一笔就能勾出的简单线条,在刺绣时,却要用成千上万针才能呈现出来。有句成语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门古老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

传统刺绣艺术中,一个重要表现手法是仿真绣。朱寿珍的仿真绣集中体现在人物肖像作品上,其中尤以《塔吉克斯坦总统》《哈萨克斯坦总统》《土库曼斯坦总统》《爱尔兰女总统》,《日本首相》《英国女皇》《普京》等,为世人所称道。朱寿珍巧妙运用针法表现人物的皮肤肌理,光线变化,用银针和丝线去捕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达到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观众甚至能从作品中感觉到这些人物的体温和脉搏。现在,这些作品都作为国礼,被赠送各国博物馆、总统俯永久珍藏。

另外,世界名画也是仿真绣的重要表现内容。朱寿珍绣的《拾穗者》等,不仅很好再现了世界名画的神韵,色彩,同时也是用自己的针法重新解读诠释原作的过程。许多细节甚至比原画更生动逼真,更具立体空间感,更像是雕塑作品,让人无法相信这是用针和线绣出来的,是平面的。那些阳光、田野、人物都带着生命的气息,观众仿佛能嗅到汗水的味道,听到麦穗崩裂的声音。她绣的《金香炉》,不仅绣出了金属的质感,同时也将岁月在金属上留下的斑驳和沧桑表现出来。那绣品看上去已经摆脱了二维视觉的局限,有了三维甚至四维的效果,仿佛一伸手,不仅可以从缎面上端下一只香炉,还可以取下一段历史,重温一段岁月。这件作品在后来的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得金奖。

朱寿珍从十三岁开始学习刺绣,三十年的从艺生涯,现在已经是国家级刺绣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在国内和国际获奖无数。仅在2002年至08年间,她就带领多名学生共同完成了20幅绣作《针尖上的法国印象》和17幅《针尖上的分离画派》。200811月在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了“首届中国民间顶级刺绣艺术精品展”,受到法国十一位巿长和中国文化部及各界人士的赞赏。其原创作品系列《旋律之心》《生命系列》《花语系列》《天裕系列》《人间天堂系列》等,先后在全国工艺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27月,朱寿珍入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2013年受联合国邀请,参加当年举办的第57届世界妇女联合大会,并在大会期间成功举办中国当代刺绣艺术家——《朱寿珍刺绣艺术作品展》,展出了朱寿珍多年珍藏的十幅作品《蒙娜丽莎》《海边少女》《中国皇后与子》《母与子》《带珍珠头饰的女人像》等。其中《母与子》被联合国永久收藏,这是联合国首次收藏中国刺绣艺术作品。

朱寿珍的刺绣作品精细雅洁,灵动飘逸,柔美立体,乱针齐绣相融,色丰形真意切。尤其是她的原创作品,充满了东方生命哲学和禅学意境。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朱寿珍这些年在刺绣事业上的辛勤耕耘和取得的巨大成就。2007年,她被授予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刺绣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08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2010年,授予中国顶级刺绣艺术家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审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评为首届中国青年刺绣艺术家。

二,成长之路

朱寿珍出生在苏绣之乡苏州镇湖镇,一个苏绣世家。母亲和两个姐姐都是很小就开始了刺绣生涯。她生活的那个小镇上,家家户户种桑养蚕,女孩子以从事刺绣工作为荣。朱寿珍从小就对刺绣产生浓厚兴趣。她喜欢绣花线的五颜六色,喜欢绣绷上那些美丽的图案。常常拿一束丝线,学大人的样子,用小手指把线分开分成四股,六股,八股。不仅喜欢线,对绣花针也充满好奇,羡慕大人们能用这根小小的针做出那么了不起的事情。

上小学时,家里常有阿姨聚在一起加工绣刺活。对于她来说,家里比学校有更多的乐趣和吸引力。一放学,她就扔下书包,去看阿姨们在绷子上飞针走线,琢磨她们绣的图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暑假里,她把别人出去玩的时间全省下来,一个人在家学绣学剪学画。每天做完作业后,就帮姐姐分线穿针,缠着姐姐学绣国画作品,蝴蝶,孔雀,日本仕女,双面异样济公哭笑图,双相图,四大美女,十二金钗,吴国夫人春游图等等。凡绣过的图案,都一一记忋在心里。

13岁那年暑假,朱寿珍正式跟姐姐学绣龙凤被面。当绣到龙头时,她犯难了。龙的神态要靠自己运针用线去表现,可绷子上的图案只有简单几根虚线,龙头到底是怎样的,要靠自己去构想。尤其是眼睛,怎么才能把它的眼神绣活呢?朱寿珍好多天菜饭不思。一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条龙。它从家后面的小河里游出来,游进院子,盘在小院的廊柱上,由上而下注视着她。朱寿珍并不感觉惧怕,她也静静地看着它,与它对视。那是一次影响她一生的心灵交流。她从它的眼神中看到了善意和理解,它知道她心里想的……梦醒后,她赶紧拿起针线,起早贪黑绣了整整三天,终于把梦见的龙活灵活现展现在了被面上。俗话说,画龙点睛。当大人们看到被面上的龙,都惊呼,这条龙看上去似乎就要游出缎面,冲天而去了。

从那以后,朱寿珍便有了一种使命感,如同天授。她坚信自己选择的路是对正确的。小时候她曾经有过很多梦想,当演员,学评弹。现在,她心中唯一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出色的绣娘。

随着年龄增长,朱寿珍渐渐显示出与一般女孩子不一样的品质。内心纤细丰富,对刺绣的兴趣更是到了痴迷地步。在学习众多名家优秀技艺的同时,还喜欢琢磨刺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设法自己解决。对生活中那些被人们忽略的细节有特殊的敏感。一朵花的姿态,花蕊的构造,花瓣的颜色、花纹,蜜蜂和小鸟振翅时候的体态等等,高兴或者不高兴时,还喜欢写点小诗。

中学快毕业时,朱寿珍突然决定放弃学业,回家学刺绣。这在学校引起了不小震动。朱寿珍从小到大一直成绩优秀,是班干部,三好学生,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眼看就要高考,她却毫无征兆地叛逆起来。那时,朱寿珍的父母都在上海工作,家里由两个姐姐照料。她们最了解这个内心坚定性格执拗的妹妹,劝说无果后,只好默认她的选择。那时候,镇上的女孩子都热衷学刺绣,几乎没有人去参加高考,总觉得那是男孩子们做的事情。女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绣娘。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灵巧聪明的女孩子才能把刺绣活儿做好。刺绣活好的女孩子,嫁人都可以选个好婆家。

可是,朱寿珍的校长和班主任却不这么想。他们多次家访,苦口婆心劝说朱寿珍,希望她重回学校完成学业。而这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却显得异乎寻常的镇定,一次次回绝校长和老师的好意。

就这样,她离开了学校,开始在家跟姐姐学习苏绣技艺。然而此时她却发现,刺绣远没有她想像的那么轻松好玩,学艺之路是艰辛的,痛苦的。双面绣、三面绣,姐姐拿回来让她绣的,都是刺绣研究所的顶尖作品,连成熟刺绣工人面对这样的作品都要思量再三。朱寿珍常常一面绣一面哭,她甚至后悔过擅自终止学业的举动。可是已经走到这一步,她只能继续往前走,没有退路。

17岁那年,朱寿珍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好学用功,顺利考入吴县刺綉研究所镇湖刺绣厂,成了一名正式的刺绣工人。在厂里做学徒两年中,绣的是传统国画题材订单,局限于花鸟、小狗、小猫,小兔、山水,十鹤图等等,朱寿珍又开始感到不满足。她想绣更新的图形,她想绣自己喜欢绣的图案。于是,没有到签约期满,又离开了刺绣厂。

19岁时,苏州市党校“博雅艺园”到镇湖招聘绣女,朱寿珍选入。在苏州市党校近三年时间里,她像一块巨大的海面,如饥似渴地学习苏绣相关专业知识和前辈老师们的作品,细细观摩任慧娴老师的乱针绣,揣摩沈寿、周爱珍老师的人物肖像绣,从成功作品中吸取养分。

在学习刺绣之外,她还抽时间学习工笔画,了解水粉画,水彩画,水墨画之间的差异,这为她后来的绘画创作以及创立自己的苏绣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一时期,她开始尝试绣当代摄影类作品。1986年,她刺绣的《小猫与花》荣获苏州市工艺美术作品百花奖。那年,她18岁。

朱寿珍越来越确信,自己将来可以做得更好。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1989年,“博雅艺园”交给朱寿珍一幅任务订单,是首届中国足球队教练的摄影肖像。朱寿珍到现在还记得,当面对自己刺绣事业中的第一个人物肖像时,她犹豫了好一阵,因为从未自己绣过。但足球教练和身边的亲朋好友给了她极大鼓励和支持,使她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直到今天,虽然已经在刺绣行业功成名就,她仍然感激“博雅艺园”给了她这个机会,感激那位教练给予她信任,让她大胆挑战自己,开了一个好头,才有了后来不断创新的勇气。至今,人物肖像仍是她做得最成功的品种。

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过程中,朱寿珍渐渐感觉到传统针法的局限。虽然细细过揣摩刺绣大师们的人物作品,可是当她自己拿起针绣人物肖像时,却不时会有不知如何下针的感觉,类似于说话时的无语状态。曾经学过的传统针法变得不够用了,总找不到最合适的那种针法。她苦苦寻找适合表现人物面部特征和神韵的新绣法,以便更生动地表达人物肌肉皮肤的生长规律,眉毛,皱纹特征,摄影光源以及环境造成的光影变化等等。经过反复探索和实验,她研发出了几种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针法,肌理针,精细针,点洒针,飘逸针。这些针法可以更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皮肤的立体感,细微的起伏,褶皱,五官的构造,明暗,使她的人物肖像作品远远超越摄影照片所能达到的视觉效果。目前,这四种原创针法已经申请国家专利。

朱寿珍敢于创新,不满足现状的个性,使她的刺绣艺术水平始终保持在本行业的领先位置。直到今天,她仍把自己大量积蓄投入到刺绣新技艺的研发中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她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与当代生活接轨,与世界对话,才能让这门古老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把自己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峰。

随着获奖作品越来越多,声誉越来越高,不断有国家对外交流任务订单以及来自外国的订单交到她手里。在所有国家级刺绣大师中,她接的人物肖像订单最多,风格也最独特。三米之外看,就像一张照片,一米之内看,你会惊叹于她精细灵动的针法和对人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她用当代化妆术来刺绣肖像,既有人物本身的肌理,又有化妆后面部的柔和色彩与完美光泽。

1992年,她与杭州刺绣研究所联合成立收藏级定制工作室。1996年,28岁的朱寿珍创办了自己的刺绣艺术工作室。

一路走来,她就是这样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实现着一个又一个奇迹。随着刺绣经验的积累,她再一次对现状感觉到了不满足。她反思这一古老艺术种类,总觉得缺了一点什么,无法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心灵的东西。当她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图来表达思想和审美趣味时,发现由于绘画基础薄弱,她的原创作品缺乏表现力。于是,20002001年,她毅然丢下手头繁忙的工作,去中国美院进修。

在美院的三个学期,她先后走进版画系,油画系,国画系,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各种美术知识。一位版画系的老师十分欣赏她的刻苦和在版画方面表现出的才华,希望她来版画系继续学习深造,朱寿珍婉拒了。刺绣对双手的要求很高,她不能逞一时之能,损伤了手指,耽误了刺绣。她知道,为了事业,必须牺牲一些兴趣爱好。

磨刀不误砍柴时。饱学各类美术知识的朱寿珍,在创作中如有神助,触类旁通,事业呈井喷态势。不仅作品多,绣品风格更趋多样化。在绣布上,她用一根针一根线创造出了汪洋恣肆的艺术境界。把东西方绘画艺术风格揉进自己的原创作品中,融工笔、写意、印像于一体,随心所欲地在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来回穿梭,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朱寿珍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古老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她又相信,中国刺绣一定能走向世界,因为这是中国独创的,中国具有无可争辩的命名权。

十多年来,她对传统刺绣艺术进行的许多大胆创新,目的就是运用这种独特的刺绣语言,去重新诠释和解读西方绘画艺术,把世界名画放入中国话语体系,让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接轨。这也正是朱寿珍绣品的意义所在。她将中国刺绣艺术与世界艺术潮流、当代最新科技融为一体,打破了几千年来刺绣物件的民俗化处境,开创了中国现代剌绣艺术领域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中国刺绣跻身于世界主流艺术之列成为可能。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和实践,她在刺绣领域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极高声望和品牌知名度,各种奖项、订单和荣誉称号接踵而至。

三,艺术传承

在采访中,“使命”一词多次出现在朱寿珍的谈话中。

现在,已经誉满天下,不愁生存和订单的朱寿珍,思考更多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刺绣技艺传承下去。谈话中,她多次透露出内心的隐忧。作为苏绣艺术传承人,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必须承担起传承发扬这门艺术的责任。

目前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技艺都面临一个传承的问题。个中原因不仅有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的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同时也有传统技艺自身创新和发展问题。解决的办法不仅要靠官方和民间有识之士的大力宣传和发掘,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近年来,朱寿珍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她的公司每年暑期都开办免费苏绣培训班,她还亲自教过几百个学生。她希望在其中挖掘出能延续苏绣事业、传承她技艺的学生。她希望他们能像自己一样,热爱刺绣事业,能吃苦,有进取心,有思想,有创造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似乎并不理想。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要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学习五到十年刺绣基本功,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寄托给一根针、一匹线上,确实需要一些冒险精神和对事业的热爱。况且,学了十年以后,还要看自己的造化,对刺绣有没有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针法语言,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刺绣风格,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还需要天赐禀赋。

但她对刺绣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仍然很有信心。为了这个目标,她会持续努力。没有什么能阻挡她带着自己的使命,在这条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四,结束语

我面前的年轻苏绣艺术大师,依然保持着安静、内省的天性。她的生活简单,忙碌,与现代喧嚣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她的作品也拒绝刻意包装,只是顺其自然,她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和创作,用来钻研技艺。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她的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

如果画一幅画需要一个月,绣它却往往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平均一秒钟绣一针。在滴答滴答的时间脚步声中,她把自己的人生绣在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中,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对自然的感悟,融进每一针每一线。让这些作品带着她的思考,带着她的情感,也带着她的使命,走向公众,走向世界,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她是针尖上的舞者。一代国绣女皇。

 

 

 

阅读(1478) 收藏(1)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河下古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