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RVFIT
CRVFIT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39
  • 关注人气: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拜水都江堰

(2008-05-23 10:41:00)
标签:

风光摄影

旅游

乐山大佛

都江堰

四川

分类: 图游中国·遗产名录
   
    去九寨沟看山赏水,少不得去看看都江堰这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与其说是看,倒不如说是对李冰父子的顶礼谟拜。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是一个古老的水利建设工程,也是目前世界史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牵引岷江水,绣青岷江山。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源头在弓杠岭雪山之巅的岷江。每当春夏,积雪融化,山洪爆发,洪流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传说李冰并无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因说郎有半子,两女婿为一子,所以后人纪念李冰父女称父子,塑像也是李冰父子的形象),邀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当时并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剥脱,连续烧石十载,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此叫飞沙堰。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至今效益不衰,其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符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
    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到目前,灌溉地域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它的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关规定,都江堰是“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拜水都江堰

 
 
 

 

 
 
 
 
 
 
 
 

四川旅行博文:

娥眉金顶青城天下幽神奇九寨沟黄龙仙境都江堰乐山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