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崇尚“忠”和“义”
,所谓“忠义”,指的是“忠心”和“义气”。
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无论是《三国》里的对“汉室的效忠”的“忠”,“桃园三结义”的“义”,还是《水浒》中“替天行道”的“忠”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义”,都宣扬的是一种忠贞义烈、忠臣义士。
钓鱼山上、钓鱼城古战场博物馆内,建有一座“忠义祠”,纪念的是对钓鱼城的修筑和保卫战贡献最大的几个人,他们是: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提出了筑城的建议,并筑城的来自贵州的布衣冉琎、冉璞兄弟、合州知州,钓鱼城守军的主帅王坚、坚守钓鱼城多年后升任重庆知府的战将张珏.....
他们和同时代但名气大得多的岳飞、文天祥一样,都是为后人敬仰的好男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钓鱼城下的嘉陵江向东流淌,汇入长江、流向东海......
当年,无论是在钓鱼城下殒命的蒙哥大汗,还是城上英勇奋战的将士们,他们都不会想到的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子孙后代们都成了“五十六枝花”,来共同的“爱我中华”。
也许,当他们在天堂“一壶浊酒喜相逢”的时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呵呵!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算是俺对“忠义”的一点感悟吧!
今天就发钓鱼城的最后一组片子——“忠义祠”,那天时间比较紧,下午还赶着去涞滩古镇,就在忠义祠里随便拍了几张外景,没进去仔细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