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身大汗的走进船舱,却发现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饭菜。游客们离船时点好的饭菜已经全部做好、摆好,等着大家回来大快朵颐。我们六人点的是300块钱的套餐:有一条千岛湖的特产——银鱼,鱼头作豆腐汤,鱼身清蒸,就是两个菜了,还有一份梅干菜烧肉、一碗竹笋烧排骨和一盘炒蕨菜。四菜一汤,国家标准,趁大家还没来得及狼吞虎咽,赶紧拍照留念。



边吃饭,边行船,饭毕,第二个景点——龙山岛也就到了。

龙山岛,因其形似一条俯卧欲飞的苍龙而得名,岛上唯一的景点就是海公祠了。海公,即明代的大清官海瑞,海瑞祠就是百姓为缅怀海瑞在淳安的勤政业绩而建的。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年,海瑞任职期满离淳安,淳安百姓立“去思碑”,建生祠以示纪念。不过,我们参观的“海公祠”是1986年才竣工的新祠。

海瑞祠由望湖台、门楼、正厅、中堂和思贤院五部分组成,具有明显的淳安民居风格和徽派建筑特色。舒同手书的“海瑞祠”横匾悬挂在重檐歇山顶的屋檐正中。门楼肥梁瘦柱、画栋雕梁,将祠宇点缀得古朴庄严。

大门上的装饰和对联



中堂有海瑞九尺高之铜像,目光深邃,直视前方。据说其面貌是参照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画像蓝本等史料记载而创作的。

感觉海瑞祠还是比较小,一艘游船上的百十号游客蜂拥而至,明显觉得有些拥挤。

“海瑞祠”对面的风光!

近几年,一部以小说笔法描写明朝那三百年历史的“白话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火爆了大江南北,其作者“当年明月”的“明月式”笔法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上个月,我正好仔细的拜读过这部书(一共七本),个人认为:“当年明月”仁兄对明朝那段历史的把握是基本到位的,其所“白话、调侃”的明朝历史也是完全真实的。所以,当我在这里见到了所熟悉的“海老前辈”的祠堂,自然感到无比亲切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个皇帝眼中的“海疯子”,贪官污吏们害怕的“海阎王”、“海笔架”,老百姓心目中的“海青天”,也给后人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这里选取一段当年明月仁兄描写的“海瑞之死”的场面,看过以后,大家也许就会了解海瑞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他没有儿子,仅有的妻子女儿也已先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着他,在寒风呼啸之中,海瑞对仆人说出了人生的最后遗言。
按照常理,像海瑞先生这样的奇人,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往往都带有深刻含义,比如什么人生短暂,努力工作之类,或是喊两句口号,让大家热血沸腾一番。
然而海先生的遗言既不深刻,也不沸腾,只是让人瞠目结舌:
“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
说完就去了。
这是一句看上去十分无厘头的话,也是威名赫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海瑞先生的唯一遗嘱。
这句话的来由是这样的:由于当年没有暖气,每逢冬天,兵部就会给各部的高级官员送柴火钱,数量也不多。
而在他死之前的那天,兵部送来了柴火钱,而经其本人测量,多给了六钱银子。
这一次,我是彻底无语了。
在海瑞死后,他的好友佥都御史王用汲来为他收尸。遍寻海瑞的住处后,他只找到了几件打着补丁的破衣服,和几口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
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级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这就是他的全部财产。
在听说海瑞的死讯后,南京城出现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场景: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都在家自发为他守孝,嚎啕大哭。出殡的时候,据说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
人民,只有人民,能公正地评价一个人。
如何评论这位传奇人物,实在是一个难题,对的说了,不对的也说了,现在要搞个总结,实在谈何容易。
在名著《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借用别人之口,对那位命运多变的主人公方鸿渐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海瑞。
在黑暗之中的海瑞,是一个无助的迷路者。”
以上文字,选自选自《明朝那些事》第五部第二章,当年明月仁兄对海瑞同志的评价简单点说就是一句话“一个奇特的人”(这里:当年明月的博客文章)。
明月兄认为海瑞同志是“一个奇特的人”,而我却立刻就想到了自己读小学时每天都必须背诵的那个排比句:“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