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武夷(一)、学达性天

标签:
原创游记摄影御茶园武夷山 |
分类: 南国掠影 |
还是先看一段故事,武夷山的传说:远古时候,武夷山这地方没有名字。 相传古时,武夷山的幔亭峰上住着一位姓彭的老人。当时,洪水成灾,百姓日无宁日。老人就带领村民开山治水,到了他白眉白须的时候,也已是远近闻名的开山始祖了,于是人们尊称他为"彭祖"。 彭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彭祖活到880岁的时候,被玉帝召上天成仙去了。临走时只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锄头和一弯弓箭,属咐两个儿子要继承祖业,日夜开山治水,造福村民。 兄弟俩终不忘父训,把这一带装点成人间仙境,村民过上了鸡犬相闻、五谷丰登的日子。 彭武、彭夷去世后,人们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就以兄弟俩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居所,称之为“武夷山”。
武夷山和黄山一样,也是一个“双遗产”(文化、自然)风景名胜区,“好导”带着我们,先来到大门外的广场上,不停地向我们介绍着。
远处这幢带尖顶的建筑,曾经是武夷山的监狱。说实话,“好导”要不作专门说明,我一直把它当作当地那位大佬的别墅了。原来是荡涤人的灵魂的地方,这武夷山的犯人住在在这碧水丹山的优美环境里,应该会尽快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
此时,大量的游客涌到了广场,拍照已经很困难了。好在都不用专门再买门票,在“好导”蓝色导游旗的带领下,走进了大门。
从大门到旅游点,是坐专门的小火车进出。这小火车真有点像游乐场的游乐小火车,火车头看起来还比较漂亮。“好导”告诉我们:这些火车头都是从德国进口的,每个都值200万人民币。怠慢了怠慢了,赶紧拍个照,合影留念。
下了小火车,迎面就看见路边的景点“御茶园”,立着两块大石头,一块上面刻着 “御茶园”三个绿色的大字,另一块则刻着更大的两个红色的大字“茶魂”,旁边还有一块“御茶园遗址”的石碑。四周都是挺拔的竹子,还有许多低矮的茶树。公路下面,就可以看见碧绿的九曲溪水了,岸边也种满了茶树。至此,武夷山“茶文化”的氛围也初见端倪。
走不多远,就来到了五曲大桥,这里是九曲溪的中点,往上游走有四曲,往下游去同样也有四曲。站在桥上,九曲溪就近在眼前了,碧绿的溪水流淌于群峰之间,水面上的竹筏连绵不断,远处的山峰朦朦胧胧的,真好像一幅山水画。
过了大桥,转过一个弯,又看见一块大石头,上书“朱熹园”三个字,上了石梯就到了,里面立着朱熹的铜像,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武夷精舍(书院)”了。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世,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了50余年,其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的“武夷精舍”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直接在武夷山受业于朱熹的学者达200多人,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形成有影响的理学学派。正如著名历史学教授蔡尚思先生诗中所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旅游指南介绍: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武夷精舍存有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匾额,以及现代书法名家沈觐寿撰并书的“武夷精舍遗址”碑刻一块。朱熹及其门人、后人在武夷山的活动,为武夷山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化文化遗存,使武夷山成为最著名的理学名山。
请继续关注“情系武夷”系列(三)登天游而小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