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屈默杯酒人生圈)


那时,父亲24岁,母亲22岁。
当媒婆第一次登门给父亲提亲的时候,就对祖父说,你儿子是教师,吃国家粮的,那女娃务农,却是把好手。
祖父断然拒绝。为了让父亲读书,跳出农门,祖父操了不少心,还贱卖了祖母仅有的首饰——一个陪嫁的银圈。
父亲坚持先见见面,成与不成,听天由命。
第二天,媒婆带着父亲去和母亲相亲。
一路上,媒婆反复安慰父亲,她没读几年书,是个本分的女娃,勤快、心细,谁娶到家都是福气。
父亲没有回答,只是不停地憨笑。
24岁的父亲,还没娶妻生子,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了。
相亲很顺利。父亲和母亲,似乎一见如故。
半年后,父亲按农村的习俗,敲锣打鼓地迎娶了母亲。
多年后,我问父亲,凭你当时的条件,娶一个吃国家粮的女人,也不是一件难事,为什么最后却娶了一个乡下的女人?
“当时不少人介绍过几个吃国家粮的女人,有医生,有教师,还有工人,但她们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问我工资多少,家庭成分如何,而唯独你母亲,她什么都没问,只说自己没读多少书,工作上帮不上忙,愿意为我做饭一辈子。”父亲平静地说,“我们弟兄多,日子过得并不容易,当时那点工资总是入不敷出。你母亲的话,让我心里踏实。”
这就是我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没有誓言,没有花前月下,甚至很平淡,但他们相濡以沫走过了近40年的风雨岁月,且历久弥坚。在一个男人一贫如洗的时候,一个女人能由衷地说出愿意为他做饭一辈子,足可以击碎那些虚假的海誓山盟和美丽的爱情谎言。父亲说,幸福有时很简单,一碗可口的饭菜胜过所有的山珍海味。
我时常感慨。不是每份爱都是惊天动地的,实实在在,朴实无华是婚姻的一种境界。只是这种境界,在当下已成为一份奢侈的幻想。


2010年4月28日屈默于广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