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星级:★★★
总有一些导演喜欢据观众于千里之外,他们想表达的东西也都在留白之外,蔡明亮导演只是其中一位,华语电影圈内大家最熟悉他而已。最近的《奇怪的猫咪》《上帝难为》和唐棣的《满洲里来的人》都是这样的片子,导演选择的表现手法可能不一样,但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执拗的作者化色彩,不屑于叙事,不屑于交流,创作者懒得向观众解释什么,有没有看懂,逼格够高的话,你总会懂他们,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缘来知己或恍然顿悟的感觉。
这类片子不太适合那些喜欢将注意力集中在叙事上的人,当然对于蔡明亮导演疯魔的长镜头,大家也总有心理准备。我现在看电影,更喜欢将注意力放在电影拍摄的技术层面,用一个圈内人的心态,喜欢把视角放的开阔一点,就像随着电影的播放时间,视角越升越高,最后在一个高度向下俯瞰,这样也常常可以搞清楚创作者的目的。
蔡明亮的电影其实从来都不是生活化的东西,虽然他都是用长镜头记录着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他的电影那真叫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郊游》里李康生的职业是展板人,典型的底层社会里单亲父亲的形象,他看上去很接地气,吃着普通人熟悉的盒饭,干着普通人会干的日常琐事。但整部电影的色彩却是极度的压抑和绝望,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超现实,相信有美术功底的影迷会更容易理解色彩对人们潜意识上的影响。比如片中女人和孩子给小康过生日那场戏,他们点着蜡烛,让小康许愿吹蜡烛。整场戏的色彩是惨绿和红褐色,周围淡入无边的黑暗,这都是让人感觉到破败和愤怒的颜色,而这些色彩却充斥着整部电影。
蔡明亮在用色方面一直是强项,以前听朋友说他的电影很适合美术馆,我觉得很赞同,是以为对方指的是他对色彩的敏感度和用色这块,后来聊起天来,才知道对方指的是他太艺术化,指的是他的长镜头没什么技巧性可言,拍的像动态摄影。蔡明亮的电影,越往后期越是像在用摄影机作画,镜头固定在那里,使用不用的色彩和构图,但每一幅画作的主题都叫绝望,他让观众去凝视这些画作,就像片中《郊游》里的人会凝视那面墙一样。
被贝拉·塔尔式的长镜头震撼过之后,我确实也一直不太欣赏蔡明亮式的长镜头,复杂的调度并不是凝视蔡明亮的重点,他的长镜头适合往内看,看镜头内部的节奏。这点上在《郊游》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比如李康生唱岳飞的《满江红》那场戏,蹲在路边啃鸡腿那场,半夜在床头啃高丽菜那场戏,还有最后那15分钟长镜头的醉酒那场,我相信没有人不会被李康生的表演打动,每一场戏内的表演都有着复杂的层次感。就算你看不到小康的心理,也能看得到他微妙的情绪变化,最后站在他前面的女演员相比之下表演瞬间就扁平成一张白纸,而小康最后全凭气息在传达绝望的情绪,我想那场戏他喝的应该是真酒,他应该是真的醉了。看完这几场戏,终于明白李康生为什么能成为金马影帝了,他表演的控制力和章子怡绝对是一个段位的。还有一件事得到了印证,蔡明亮对小康那确实是真爱啊!
蔡明亮的电影总会让人感到绝望,总会让人期待哪天能从他的电影里看到精神上的超脱,让小康脱离无边的苦海,但小康却每一次都像在生活的泥藻里越陷越深,他总是试图寻找生活的出口,再下一次,我们在又一部蔡明亮的电影里看到他,他却在泥藻里陷的更深了。其实这就是蔡明亮电影里的生活,一切情绪和感觉都在那里,他只是需要观众去凝视去感受。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