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灵魂的救赎的故事,只有灵魂得到救赎,死亡才会有意义.
站在道德的边缘去审视是否应该处死重刑犯的话题,影片的一开始就写着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于是故事更加引人入胜.电影讲述的是修女海伦.普雷金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后来又到监狱去探望他,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的故事.影片从道德与法律的对抗中突显出耀眼的人性光辉.
电影中的道德也就是西方的宗教和政府机器法律的权衡对于一个死刑犯的救赎,死亡在精神上得到救赎意味着永生的自由.影片以凌厉的剪辑进行的一系列穿插镜头加快了影片的节奏,但仍有一些黑色幽默发人深省.电影开始不久,当修女海伦初次来到监狱,当她经过检测门的时候竟是因为胸前的基督教十字架而出了问题,这是一种对于政府的讽刺.当海伦初次与典狱长见面的时候的场面调度,让两人的人物关系达到了最远,和后来通过海伦的幽默而让彼此的距离拉近,进而画面中的两人也在调度上逐渐拉近.更值得让人津津乐道,让人叫绝的是海伦和马修的场面调度,他们中间的钢丝窗,让画面中的马修处于镂空的格子画面中,预示的黑色和不怀好意的结局,已经告诉了观众海伦的努力是不会有任何结果.他们俩的第一次见面,我们几乎连马修的长相都没看到,只看到镂空的钢丝网那边有一个男性,两人的调度渐渐的随着马修对海轮的信任而逐渐靠近,尽管全片自始至终都没有让两人处于同一个空间中,但在画面中两个人早就已经融合了,在彼此对话的过肩镜头中,在同一个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玻璃中的影子和另一个和融合.
导演几处运用马修当晚杀人的镜头来穿插,对情节的发展恰倒好处,使之更加的紧凑,尤其是修女在聆听死者父亲对于爱子的怀念,此时镜头慢慢由近及远,配合的是死一般的寂静,展现出一副凄凉的画面.电影对于死刑的探讨是很难具体界限的,虽然法律在不断的让死刑更加人性化,但法律的手段毕竟是血债血偿,杀了人就要抵上自己的命.而宗教道德更家关注的是灵魂上的救赎,让死囚能在精神和信仰上获得重生,洗心革面.正如西恩·潘在影片中说的:“无论如何,谁杀人,都是错的,无论我,你们,还是政府。”
影片让观众从侧面得知促成马修成为杀人犯的一些外在因素-出身的家庭阶层背景状况等。尽管这些社会问题并不是重点,但也不是不能忽视的.
168小时,一个死囚最终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他已经得到了灵魂上的救赎.就在马修即将踏上刑场的时候,他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这对两个已经破裂的死者的家庭算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很喜欢西恩-潘的表演,对于这为好莱坞重量集的演员自然是不必多说的,他细致入微的刻画了一个死囚在168个小时之内的心里变化,尤其是对于即将面临死亡时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另一位奥斯卡女主角,也就是导演的妻子苏珊·萨兰登的表现也很值得一看.
这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马修的死亡,很喜欢这个定格的画面.
后一篇:用童话否定童话——《潘的迷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