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2025-03-04 21:21:10)
标签:

浙江

台州

天台

旅游

分类: 华东集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已是浙江天台国清寺树龄逾1400年隋梅绽放时节,2025年3月1日上午8:59我从上海虹桥乘坐高铁前往天台,11:29抵达天台山站。近中午12时乘坐天台7路公交车前往国清景区,半个多小时后抵达游人如织的国清景区路口。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以国清寺为中心的国清景区五峰环绕,流水潺潺,古木参天,风景秀美沿国清路前行,远远就可以看到群峰映衬下的隋塔。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隋塔是隋朝时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建造的,又叫报恩塔,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国清寺有隋塔寺、隋梅胜景苍翠中显雄伟隋塔就是一了。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沿右侧山崖边小路上行,来到山坡上的隋塔前。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早年间我曾到过国清寺,也远看过隋塔,却未曾来到塔前,此次得以近前观塔。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隋塔六面九级,高59.4米,巍然屹立,据说是浙江省现存最高古塔。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隋塔已不能登临,千年古塔有些门窗等部位有些破损,青苔斑驳千百年的沧桑尽在其间。绕塔数周,不胜依依。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告别隋塔,下山过寒拾亭。此亭飞檐翘角,石砌门窗,古朴庄重。亭的前后有“ 五峰胜境”和“万松深处”的匾额亭名取自在国清寺驻锡的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两人名字。寒山和拾得在我国民间称“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寒拾亭附近古樟树干粗壮,据说是唐代所植。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继续前行十余步,就见右侧山崖下一组座小塔。此为七佛塔,因供奉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而得名,塔面上刻着七佛的名号。七佛塔也是迎宾塔,所以建在寺院前。据说日本著名的“国东塔”就是以国清寺的七佛塔为祖型而建造的。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前行不远,右侧山崖下为“教观总持”照壁壁上的书法是由民国时期的佛学家、国画家王震在1935年题写。“教”指的是佛教理教义,意思就是佛教的思想精髓,也就是理论。“观”,指的是观心观法,天台宗的修持方法“止观”,也就是实践。“总持”是根据梵语里“陀罗尼”的意思翻译过来的一个佛教用语,原意是总持一切无量佛法而不失散。教观总持通俗的解释就是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天台宗的立宗之本。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过丰干桥。此桥据说始建于宋代,桥名为纪念唐代国清寺高僧丰干而取。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两条溪流在丰干桥旁汇流,因是冬春季节,桥下小溪水流不足,无法领略双涧回澜的美景。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桥旁有“一行到此水西流碑。一行禅师是唐代高僧,也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在奉旨编写《大衍历》时曾不远千里到国清寺向达真和尚学习过算法。当时他到达国清寺时,正逢北山大雨,东涧水流猛涨,因河道狭窄,泄洪不及,而向西涧倒灌回去,形成了水往西流的奇观。后人为了纪念一行禅师虚心求学的这段佳话就在丰干桥畔立下此碑。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走过丰干桥,迎面就是国清寺寺前“陏代古刹”照壁“陏代古刹”四字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陏”相传为隋文帝杨坚所创,杨坚在前朝的封号为“随国公”,立国后沿用“随”。又因走之底有奔波之意,为保国运亨通,便将“随”字的走之底去掉,成了“陏”。古时“”、“隋”、“陏”三字皆通用,唐朝建立后,认为“陏”是个不吉利的文字,将“陏”改“隋”。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天台国清寺始建于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最初名为天台寺。隋炀帝时期,为了纪念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取“寺若成,国即清”之意,将其改名为国清寺。国清寺不仅是中国天台宗的祖庭,也被认为是日本和韩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寺院的四绝。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陏代古刹”照壁,来到国清寺山门山门上悬“国清讲寺”匾额,“讲”字说明该寺是天台宗寺庙,以讲经说法为主,重佛学研究。区别于以坐禅参悟为特色的“禅寺”和重清规戒律的“律寺”。有别于我国建筑“坐北朝南”的风水,国清寺山门向东而开,主要是因为智者大师的肉身塔在东北方向山上,且他当初建立的十二道场也基本上分布在东北方向国清寺山门往东开,有拜谒祖师之意。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过山门,来到气势恢宏的山门殿门楣上镌刻“国清寺”三个楷体大字,落款是“雍正十二年九月”。电影《少林寺》中少林寺寺门画面就取景于国清寺山门殿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山门殿前一对汉白玉狮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故宫运过来的国宝,清代文物,由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非常珍贵,国家一级文物。风吹雨淋,白玉石狮已有不少青苔痕迹。

    过山门殿,就是供奉四大天王雨花殿,也就是天王殿。雨花殿之名在别的佛寺中难得见到相传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落入心田,故得此名。雨花殿外的院子四周分别种植了两颗樟树和两颗柏树,树龄均四百年以上。

   雨花殿,来到大雄宝殿此殿上下檐间高悬殿额“大雄宝殿”四字是竖着写的,因为国清寺是当时皇家直接斥资建造的,以显示规格不同于其它佛寺。大殿门口圣寿无疆青铜炉鼎也是从北京故宫的镇寺之宝,是清乾隆为母祝寿时文武百官给太后的贺礼,寓意吉祥如意。据说,北京故宫有一尊为“万寿无疆”青铜鼎。我因着意于看国清寺隋梅,对国清寺内这些殿宇和景物未加留意。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大雄宝殿右侧的小院院墙旁一眼就看到了白梅如雪的隋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国清寺隋梅相传是该寺第五祖隋代僧人章安手植,它与湖北沙市章华寺内的楚梅、湖北黄梅县江心古寺遗址处的晋梅、浙江超山大明堂的唐梅宋梅并称为我国五大古梅,是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我到国清寺已稍晚了几天,已过隋梅花盛期,所幸梅树枝头还有些花朵可看。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伫立千年古梅树前,淡雅素朴的白梅花瓣轻轻飘落,若雪满地。衬着国清寺的黛瓦黄墙,隋梅苍劲的枝干、星星点点的如雪花朵,传递出一份悠远的古意和别样的绝美。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小小的庭院中心是一座梅亭,那里本是抚琴坐看欣赏隋梅花落的好位置。但院内游人群集,都慕名争看隋梅,满园皆是赏梅人,无从静下心来体会“落花人独立”的意境。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梅亭旁有株夺目的红梅,芬芳吐艳,有不少游客误认其为隋梅。大道至简,文人雅士较为欣赏淡雅素朴的白梅、绿梅,寻常人则可能更为明艳的红梅所吸引。千年隋梅有年轻的红梅相伴,也不会寂寞。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过梅亭,沿台阶登上后方高台,那里有法乳千秋亭。此1982年由日本天台宗信徒出资兴建的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长方形的石碑正中为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右“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左“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法乳千秋”之意为天台宗的佛法教义如同母亲的乳汁一般千秋万代地惠泽天台宗的信徒。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站在亭前前眺,下方近处的红梅、不远处的白色隋梅和远处的塔相连成一线,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国清寺依山顺地势而建,层层递高,殿宇建筑既体现出佛教建筑严整的特点,又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显得和谐协调古松竹曲径、黄墙黛瓦,古意悠然中又不无现代气息

   往高处走,走过药师殿观音殿,来到观音殿附近的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这里是寺院的高处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站在堂前,透过古松间隙和高台下殿宇的层层飞檐前眺,如果所站位置得当,可以正好看到远处隋塔层层门窗透出的天光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从左侧下山而行来到三贤殿殿里供奉的是国清寺高僧寒山、拾得、丰干三尊宿,合称“国清三隐”据传三僧系文殊、普贤、弥陀三大士示观,故号称三贤。寒山拾得最著名的《寒山问拾得》偈语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寒山还开创了寒山诗的文体在三贤殿门口墙壁上刻有前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手书的寒山诗。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三贤殿,辗转来到大雄宝殿附近的三圣殿,在东侧一处通道墙上嵌有一块著名的独笔“鹅”字碑书体疏密有致,笔势磅礴飞动,相传是王羲之到天台华顶山灵墟向白云先生学书后写下的。此碑原在华顶寺,只剩半碑残字,书法家曹抡选经七个寒暑,苦学王羲之的笔法,将原来只剩半边的“鹅”字补全,并将此碑移置到国清寺。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据说,此碑的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清代书法家曹抡选补写的。从效果上看,补写是成功的,“鹅”字看上去似一笔写就浑然天成。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来到堂前蜡梅绽放的罗汉堂,那里的碑廊廊壁嵌有唐代柳公权所书“大中国清之寺摹刻残碑石,用玻璃罩保护着,玻璃反光不易摄影。看文字说明,此为摹刻,柳公权在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所题的摩崖石刻在国清寺后山石壁。我在寺后岩壁找了一圈没有看到,问了人都说不清楚,有说罗汉堂碑廊的就是柳公权“大中国清之寺碑。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往国清寺出口方向走,经过一味茶寮。在那里喝了一杯茶饮,稍作歇息。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随后到鱼乐国,那里有一泓碧池,为国清寺的放生池。池畔有明代董其昌所题的鱼乐国”碑刻,还有一通清乾隆御题记载国清寺的秀丽景色和历史沿革。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不知不觉在国清寺徜徉了两个多小时,领略了国清寺著名的“三隋”和古代名家墨迹刻石,我的国清寺重游就此结束。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隐于天台群山之中国清寺古朴庄重清幽,原本是个清修的好地方可惜如今已是游人络绎不绝的旅游热点,很难体会到我早年到国清寺所感受到的那份略带青苔的清静。以后有恰当的时机,我还会再到国清寺细细品味。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离开国清寺,距返程还有不到三小时,我抓紧时间去了赤城山。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从国清景区游客中心外打的到赤城山景区,抵达时近下午4时。15元门票进入,沿路而行,就见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牌坊牌坊正面额题赤城栖霞,背面额题济公故里”。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石牌坊,山色赤赭的赤城山就在眼前。

    旧时,台州称赤城郡,天台县称赤城,皆因此山而得名赤城山高338.8米,李白曾在《天台晓望门标赤城霞”的诗句,东晋孙绰也有名句赤城霞起以建标”,赤城山历来被视为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赤城山是水成岩剥蚀残余的一座孤山,为河湖相紫红色沙砾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以紫红色中厚层至块状砾岩、沙砾岩为主“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是天台山中惟一的丹霞地貌景观。赤城山又称“烧山”,因山上土色皆赤,状似云霞,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雉堞如火,故此得名。据说,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云雾缭绕山腰,霞光笼罩,光彩夺目。有诗咏之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锦秀缎,仙翁泻下丹砂瓢”,故有赤城栖霞之称为天台八景之一。赤城山早在千年前即已名闻华夏。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中就有赤城霞起以建标的千古名句刘禹锡,宋陆游、洪适、元杨维桢,明徐霞客等无数文人墨客慕名来此游览,留下了诗词曲赋和山水游记,为名山增辉。

    赤城山据说有石洞十其中有玉京、紫云、餐霞、华阳、瑞霞诸洞天,被道教誉为第六洞天”。唐宋以来有不少依洞而建的寺观。葛玄茅盈于此炼丹,晋高僧昙猷于此建寺,唐天台宗九祖湛然居此讲经,宋活佛济公居此读书,可以说赤城山一座仙佛双修佛道双栖的地,这在全国也不多见的。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我沿上山石阶上行,经过济公院。相传禅宗大师济公曾在赤城山读书悟道济公(公元1130-1209)出生于天台县永宁村,为佛教禅宗高僧,在港台地区有大量信徒(据说港台约有200多万个济公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赤城山半山腰的瑞霞洞修建了纪念济公济公西院,后来又修建了济公东院。因时间关系,我没有入内参观。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继续上山,来到位于赤城山中洞的悟月小筑。悬挂悟月小筑”匾额的台门门内为北倚山南临崖的小院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山崖岩洞为赤城山中洞,传说济公悟道之处唐代高僧湛然在此讲演天台宗教义。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院内临近中洞有重修的悟月楼,为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台建筑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凭栏前眺,景色不错。如是月夜,飞檐挂月,别是一番易于修道体悟的美景。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继续上行来到位于赤城山上层玉京洞

   玉京洞是道教南宋十大洞天之一的第六洞天,俗名上岩(赤城山由下至上分为三层),相传是元始天尊玄都说法之地传说魏夫人、葛玄也曾在此炼丹。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建赤城观。玉京洞为一天然洞穴,隐于丹崖之中洞高10余米,宽20余米,深7米。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洞内随岩构造三开间楼房,建筑有点新,应该是近些年新修的。屋因穴结、水洒岩唇,丹壁翠柏,环境古朴清幽。院内凿有一口名为炼丹井”的古井,井水应该来自山上泉水,清洌甘甜,古时来玉京洞者鲜有不饮此井之水的匆匆看了一下玉京洞道观,正要离去,观内工作人员热情煮茶留我饮茶歇息,遂坐下喝了一杯茶。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继续循游步道拾级上山,来到位于玉京洞右上方餐霞洞。据说每当清晨霞起的时候,阵阵云霞都飘进右边这个岩洞中,好像被吞吃掉一样,故名餐霞洞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继续上行,登临山顶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梁妃塔耸立于赤城山顶,四面七级,似一柄利剑直刺苍穹,昂然与云霞相吞吐,蔚为壮观。梁妃塔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四年(公元538),系南朝梁岳阳王萧察为王妃所建,比国清寺隋塔要早半个多世纪。明颜迈有诗云:古塔凌云妃子迹,层岩削玉羽人家。”不过,现在的梁妃塔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重新翻造已非古塔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天台八大景之一赤城栖霞”就在梁妃塔所在的赤城山巅据说因赤城山形如雉堞,岩色赤赭,晴天的早晚时分,尤其到春分时节,太阳升起的时候,红日高照,霞光会在赤城山顶的梁妃塔处停留好一段时间,形成满山紫气氤氲霞光万道赤城栖霞这种物侯现象属于霞景中的霞光,是阳光在云雾中射出的色彩缤纷的光芒。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站在梁妃塔下极目远眺,错落有致的村庄、星罗棋布的农田、蜿蜒的始丰溪、四面环山的天台城全貌方圆几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国清寺隋塔依映在群山之间;南望天台城就在脚下,古城新;西望桐柏仙山若隐若现北望天台山层峦叠翠自然与人文、古老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尽在夕阳余晖里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走下赤城山已近下午5时,我抓紧时间前往赤城山麓的紫云洞

     紫云洞俗称下岩。晋兴宁年间(公元363--365),敦煌高僧昙猷云游至此依洞结屋建造中岩寺,至今已有1600年多年历史。来到紫云洞前,寺院在修缮,因已过下午4时半,寺院已闭门。门前有一二年轻尼姑,看来此寺是庵堂。据说紫云洞古柏参天,寺院傍岩洞而建,还有卧佛岩立雪处、明建文帝度岁处碑等景点,环境清幽,只能以后有机会再看了

浙江天台国清寺赏梅


    离开紫云洞,来到山下已是下午5:15。回望傍晚时分的赤城山,我没有看到传说中的赤城栖霞美景。看来这种物候奇观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机缘和气象条件,美景因非寻常见而才珍奇。

    打的到天台山高铁站,离开车还有半个多小时。在候车厅内的便利店买了根烤肠和一盒牛奶充饥,晚6:10乘高铁离开天台,结束天台一日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