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宣桥访桥

(2013-04-14 21:34:17)
标签:

浦东南汇

石板梁桥

旅游

分类: 近处的风景

宣桥访桥

   曾到浦东宣桥镇寻访过裕丰、永安两座古石桥,前一段时间有博友言及尚有三德、广安等石桥。2013年4月13日闲来无事,见天气晴朗,虽然最高气温摄氏达27度,我还是不顾骄阳,骑车出门前往寻访。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沿六奉公路右转大叶公路,经一个居然名为“北宋”的村落,沿一条坑坑洼洼的田间土路北行,土路两旁农田里是简易尼龙大棚和在此租地务农的外省籍人士栖身的田间窝棚。路尽头隐约见一座石桥的身影,趋近而观,但见一座双拼三跨石梁桥静静地横亘在一条名为“南一灶港”的东西向小河上。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石桥所在地为宣桥镇中心村,询之当地老人云此桥俗呼“施家石桥”。我想看看石桥上镌刻的正式桥名,但石桥西侧桥梁石为一条PVC管遮挡,无法看到桥名;东侧桥梁石垂挂有渔网之类遮挡物,中跨桥梁虽有遮挡物留出的空隙,但由于风化严重,已看不清桥梁石上所镌刻的桥名。

宣桥访桥

    从有限资料看,此桥似应为建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的永庆新桥,距今已有九十年了。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此桥已失去了通衢作用,仅成为附近农家来往于南一灶港两岸农田的寻常农桥。由于缺乏保护,桥梁观瞻效果不佳。

宣桥访桥

    走过永庆桥,沿桥北一条乡间水泥路西行一段路后南行。过一座南一灶港上的水泥桥,再沿南一灶港南侧一条乡间水泥路西行不远,遥见北侧一座石梁桥出现在南一灶港上。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此桥也为双拼三跨石梁桥,中跨桥梁石上镌刻的“广安桥”桥名和桥桩上镌刻的桥联都还很清晰可辨。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此桥建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距今七十来年。由于建桥时间不长,桥梁还很齐整,观瞻效果要比永庆桥好得多。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连接广安桥两端的当然已是田间小路,但道路要比永庆桥那里好走些。
走过广安桥,沿着南一灶港北岸小路东行,经过几间几近废弃的房舍和一爿营业中的小杂货店,看得出那里曾经是中心村村部所在地,不过现在的中心村村委会已迁至交通较为便利的六奉公路西侧了。

宣桥访桥

    我向人打听三德桥所在位置,得悉三德桥所在的三德村还在六奉公路东侧,便越过六奉公路,沿着一条乡间水泥路东行,最终找到了三德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与永庆、广安两桥一样,三德桥也横亘在南一灶港上。不过三德桥是座三拼三跨石梁桥,要比前两桥宽一些,显然原先连接三德桥的道路应该是一条干道。

宣桥访桥

    现在的三德桥已失去了通衢功能,甚至连田间农桥的作用也未具备,连接南一灶港两岸道路的是数座新旧不一的水泥桥梁。
三德桥北堍堆放了一些垃圾,我到时还见到尚未散去的焚烧垃圾后的残烟;桥北堍长着数株杂树,树后则是茂密的油菜花田,已无可前行的路径。

宣桥访桥

    三德桥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距今八十来年,桥石上镌刻的桥名和桥桩上镌刻的桥联还很清晰。

宣桥访桥

    桥枕石上有方形孔槽,可知当年三德桥上两边安装有石望柱和石桥栏。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桥下有一排竹簖,看来当地有人在此河段上设网养殖鱼蟹。
在远近油菜花田和青青麦田的映衬下,三德桥多了一份乡野气息。

    告别三德桥,踏上返途。途径南芦公路,见到名为“李桥”的公交车站牌。想起建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的媳颂保安桥就在李桥村,便离开南芦公路,沿着南四灶港北岸一条乡村水泥道路西行。遇见一名钱姓老者,其告诉我媳颂保安桥就在前方不远处。

宣桥访桥

    我沿路而行,在南四灶港北侧与之相汇的一条小河河口见到了一座双拼三跨石梁桥。石桥中跨桥梁石上镌刻有“甲秀桥”桥名,还刻有一些花纹图案。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甲秀桥桥名刻字两侧还分别镌刻有建桥时间铭文,东侧为“乾隆初年起建嘉庆元年重修”,西侧则是“民国三十八年二月重修”字样,还刻有民国三十八年重修时当地几位发起人的姓名。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如此看来,此桥已有二、三百年历史了,自清乾隆初年始建后,甲秀桥历经两次重修,最近的一次重修是1949年。前些年为加宽桥面,桥面桥石板曾有所位移,中间填有砖块,抹上了水泥。老钱言此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便于农用拖拉机过桥,当然这只是对石桥小动,谈不上再修。

宣桥访桥

    甲秀桥两块桥枕石侧面刻有“永福”和“桥”字样,应是取自于一座名为“永福桥”的古石桥中跨桥石,应该是1949年甲秀桥重修时所为。现在甲秀桥已不再通行,桥堍两端加装了铁栏,古桥南侧一座新建的水泥桥取代了古桥的通行功能。

宣桥访桥

    离开甲秀桥,继续西行,未见有其他石桥。询之几名当地老妪,云原先西边还有座傅家石桥,几年前被拆后改建水泥桥了。回返时见到老钱,言及未找到媳颂保安桥。其不信,带我到甲秀桥前,原来他一直把此桥误为媳颂保安桥矣。

    老钱热情地将我引见给一位现年八十多岁居住在甲秀桥西名为唐根海的老者,据说甲秀桥得以保留就得益于这位老人的呼吁。几年前,为便于村民人车通行,有关方面曾动议拆除甲秀桥而在原址建水泥桥,唐老得悉后多方奔走呼吁,最终在甲秀桥南侧另建了水泥桥,而甲秀桥得以幸存。据说有关方面为此多支出了13万元建桥费用,但为保存古迹而花这笔钱是值得的。

    我见到了这位凭一己之力保全古桥的老人,老人热情邀请我与老钱到其家小坐。老人言及其此生做了三件事:一为呼吁保全甲秀桥,二为修编了家谱,三是呼吁保留一座石库门。从闲谈中看得出,这是一位有一定传统文化底蕴的老人,堪为当地乡贤。自古以来,乡村文脉的传承和发扬便有赖于这样的乡贤。从老人那里得知,李桥村的媳颂保安桥早在前些年就已被拆除,李桥村三座老石桥硕果仅存的便只是那座甲秀桥了。

宣桥访桥

    得知此地附近还有一座石库门,我便有意寻访。在老钱的引导下,我来到石库门前,这是原先一座老绞圈宅子的门头。这座南四灶港北岸的老宅院已不存,仅留一副花岗岩石门框还在原地,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宣桥访桥

宣桥访桥

    南四灶港两岸的李桥村,历史上曾经是一座名为“李家桥镇”的水乡集镇,李家桥是媳颂保安桥的俗称。
我沿南四灶港北岸东行,试图寻觅当年水乡集镇及媳颂保安桥的印迹,但已了无痕矣。这座因桥而名的集镇,而今只是一个寻常的村落,石桥与集镇一同堙没了。南四灶港汩汩东流,却已河窄水浅,不见了舟楫。沿河两岸是断断续续的农家小楼和一片片农田,一派乡村景象。

    村路尽处是一条南北向通往南汇工业园区的公路,阡陌乡畴正在逐渐演变成为厂区和市镇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代嬗变中,千百年农耕时代文明的许多印迹转瞬间随之凋零和被更替。倘若没有有识之士的呼吁奔走,一切将可能荡然无存。赶紧看一眼那些正在消逝的古代文明背影,让古代文明的光华多留存片刻,这是我等喜今而又好古之人的无奈与执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