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未名文戈
未名文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16
  • 关注人气: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营出来的中国第一大内陆城市

(2009-05-21 22:24:24)
标签:

经营城市

内陆

经济区

国际营销

麦肯锡

成都

杂谈

分类: 中國西部雜志

经营出来的中国第一大内陆城市

《中国西部》杂志2009年4月刊  文|赵华文

 

成都为什么能实现这样的内陆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即使是1990年的时候,成都仅仅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成都已从四川第二大城市成为内陆第一大城市(建城区域1000平方公里,超过100万的实际都市人口)。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甚至抛出这样的预言,预计到2025年将由大型城市迅速扩展为拥有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跻身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之列。
    和其他中国城市一样,成都也正踩着城市化的节拍迅速崛起。但是成都的城市化几乎成了“很成都、很西部、很中国”的代名词——并不是因为它的城市发展有多么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它的建设理念自2003以来便时刻有可能成为舆论的焦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2003年以来,经营城市是成都市最重要的城市发展理念之一。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成都在全国率先实施的破解“三农”之策,近6年的“先行先试”为中国解决统筹城乡发展问题提供了普适性的施政经验。
    经营城市,这就是这座城市的政府的施政秘诀,这也是中国城市发展新行情折射出成都的概念。

 

16年后成都将是中国八大巨型城市之一

凤凰城(Phoenix),每每提到“经营城市”,城市专家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美国的这座小城市。经营城市,是指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经济规律,不断完善市场机制,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的运作与管理。
较长一段时间,这一概念在中国很是陌生,虽然在山东、浙江、广东、辽宁等沿海发达地区之前已有不少成功经验,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偿服务”的经济关系在中国并没有真正为大多数人所认识,许多人一直把城市建设当作公益事业来打量。  2003年以来,地处中国大西南的成都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经营城市”,探索优化配置城乡资源的有效途径。
     21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从“城乡一体化”到“全域成都”,善于经营、勇于创新的成都人有条不紊地跋涉在这条全新的城市经营之路上,有汗水,有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
    “成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到2025年,将由大型城市扩展为巨型城市,成为中国八大巨型城市之一。”在四川省商务厅委托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编写的《家园重建、产业重振、希望重生——四川省灾后重建国际投资、援助需求报告》中,麦肯锡就成都的城市经营作出了如上肯定。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经济迅速增长,已在西部地区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从GDP来看,成都GDP从2000年开始以每年14%的高速增长,在2008年全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位居西部第一,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居中西部首位。以成都及重庆两大城市为轴心而形成的成渝城市聚集群,是中国11个城市聚集群之一,方圆300公里内拥有29个人口100万以上的卫星城市。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作为中枢城市的成都,经济总量高,发展速度快,无疑将进一步吸引其他城市和地区人口迁入。预计到2025年将由大型城市迅速扩展为拥有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跻身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之列。
     在“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一个个响亮的城市名号面前,成都人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经营城市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城市转换机制,与市场接轨,推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也可能损害城市的长远和全局利益,破坏城市传统风格,还可能在一定条件下造成城市未来的巨大财务危机。”

 

成渝经济圈共繁荣

经营城市是成都自己的事,倘若站在“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的高度考虑,经营区域,共建与互补,是成都与重庆城市发展必然的选择。
     2007年4月,四川与重庆达成协议,双方将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铁路、黄金水道的四川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成渝经济区,一个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组成中国“五大增长极”的成渝梦,正式破土而出。
     共同经营成渝经济区,这成都与重庆双赢的买卖,彼此的产业应互相支撑而不是互相抵消。按照城市专家的建议就是,“重庆搞工业,成都就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庆打造硬实力,成都就应该构筑软实力;只有这样,两座国内罕见的双核城市才能避免出现比拼资源、恶性竞争的尴尬局面。”
     四川与重庆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体系建设、经济区产业分工合作、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等方面达成了经营共识,一出和谐的现代“双城记”大幕已开。

 

成都如何亮出自己?

世界早已成为一个超级大卖场,营销城市像营销商品一样被人们津津乐道。
     城市经营到一定的程度,是需要思考如何将自己让世界认识自己的。营销成都,就是要把城市这种利益体浓缩为一种超级商业品牌加以包装与推广,包括城市的产品、企业、品牌、文化氛围、贸易环境、投资环境,乃至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等全方位的营销。
     这一点,成都运作得很到位。从2000年《新周刊》的“第四城”到王志刚的“西部之心,魅力成都”。从张艺谋的“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到种类繁多的排行榜与展会,从国内到国外,一波又一波的城市营销事件让成都赚够了注意力。在城市营销过程中,成都还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国际语”,诸如“大熊猫”、“金沙”、“诗歌文化”、“三国文化”等。
2005年,成都将国际营销作为城市营销的重中之重,并成立了专门的国际宣传组。从2007年开始,成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际营销活动,如文化旅游国际推广、奥运与成都等等。让世界认识并消费自己,成都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成都掀起了“成都依然美丽”和“西部门户,机遇成都“的新一轮国际营销攻势。
     2009年,在城市营销中如何让成都更闪亮?在城市化大潮中如何设计“很成都、很中国“的成都城市形象?……这都是成都城市经营者的使命,同时也是每个成都人份内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国式慈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