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未名文戈
未名文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16
  • 关注人气: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贵姓

(2007-03-15 21:24:38)
分类: 讀城雜志
 

成都贵姓之

成都文化患了“失语症”?

反思,数十年的成都文化建设是否没能幸免缺乏城市个性、城市特色模糊、城市发展模式雷同的俗套?

觉醒,张艺谋来了,王志刚来了,一些列的文化寻根活动如火如荼地掀起了,成都文化在拿来与拒绝的权衡中是否与许多中国城市一样患上城市文化焦虑症?

事实,2006年成都文化产业年度总产值超过80亿元,锦里、文殊坊、建川博物馆、一品天下、《金沙》、《一曲成名》等一批文化品牌正在成为成都乃至四川的主流文化符号;然而,在洋垃圾与外地文化交织的“千城一化(文化)”的漩涡中,成都文化艺术的“蜀”姓正在失却昔日的高贵尊严与影响力,文化“失语”病得不轻。

忽略“成都性格”,乱殇休闲王牌

近年来,成都文化先后被烙过“成功之都”、“美食之都”、“熊猫故乡”、“休闲之都”、“耍都”、“东方伊甸园”、“最佳人居环境”、“最佳旅游城市”等眩目的标签。但仔细琢磨起来,这些同质化的城市名片都似乎有些抽象和片面,抹杀了休闲的“成都性格”。

休闲,本应是成都文化的王牌,遗憾的是如今这概念已“千城一化”了。杭州在打造“东方休闲之都”,银川要建“西部休闲之都”,包头要建“草原休闲之都”,开封要创“中原的休闲之都”, 大连、三亚、密云、昌吉也要成为“休闲之都”,太多的城市都在争先恐后地玩休闲文化概念。虽然“东方休闲之都”的表述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后,杭州已经抢先羞羞答答的成都赢得了休闲的头彩。

不得不承认,成都的休闲文化不具备杭州的西湖风景和大连的海滨风光那样外在的环境和可观赏的景观。成都的特点在于源于百姓的生活方式,这个特点难以靠观赏,而是靠体验。对此,深圳人既现在的准成都人尺度地产副总经理山传海有深切的感触,“从周一到周五到周末,成都大街小巷的茶馆里挤满了打麻将、斗地主、喝闲茶的人群;成都人的商务谈判与交流总有一次或几次的相互拜访,也大多在在茶楼里甚至郊区的休闲度假场所里完成”。成都休闲文化的特点在于源于百姓的生活方式,有味道、有特色、很好玩而且耐品味,这个特点难以靠观赏, 而是靠体验。因此,成都文化打休闲牌不找准“成都性格”,在与杭州、大连这样的城市竞争中难免败阵与乱殇。

失却“蜀”姓,成都文化话语权乏力

一座城市之所以能扬名,除了建筑艺术,文化软实力功不可没。巴黎、海德堡、慕尼黑、爱丁堡、夏威夷等城市并不是什么创业之都、文化之都、会展之都,但它们因拥有时装、大学城、啤酒、文学、旅游等城市主题文化,打造出自己真真正正的城市文化而成为世界名城。与成都相比,这些城市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恐怕难有几个能及其项背,但成都文化在现代流行文化中却患上了“失语症”。

城市文化不仅仅是吃、唱歌、跳舞、文学、艺术,搞大型会展、节庆活动文化产业园、创意园区这些城市文化形态根本无法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质。单以接二连三的会展、节庆活动为例,足见成都城市文化建设的浮躁与靡靡。桃花节、网络音乐节、购物节、国际电脑节、国际汽车展览会、国际家具工业展……林林总总的会展与庆活把成都装点得热闹非凡,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但终因纷繁复杂、缺乏鲜明的城市特色而不可跟海南琼海市的“博鳌亚洲论坛”同日而语。“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在于非官方、非盈利、开放性的特色切合了博鳌的前沿与开发的城市文化特性,所以说,成都的会展与节庆活动要形成品牌与世界性的影响力,怎样注入成都城市文化特制值得思考。

历经近十年的苦战,成都报业的激烈竞争早已“扬名”全国。但成都没有培育出像《南方周末》那样纪录时代的责任媒体,也没有锻造出像《新周刊》那样以全新视角和新锐言论影响社会生活的观点营运商。正如有评论所言,低俗的价格战只会把媒体从公信的神龛拉下,盲目的扩版只会把宝贵的新闻纸糟蹋,曾经的无冕之王只会成为广告商的写手和陪客(如“陪酒记者”丑闻),大多纯洁的新闻变成了烦人的信息垃圾。争夺目标读者和广告市场无可厚非,但拿媒体的公信、记者的尊严去厮杀,成都要打造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那样极富影响力的平面媒体谈何容易?拿披着光鲜亮丽的新闻外衣的广告去慰飨读者,成都平面媒体怎样在内容为王的信息浪潮中独树一帜?

“蜀戏冠天下”的川剧没有像东北二人转那样风靡大江南北,“沦落”为了华兴街款待贵宾的阳春白雪。蜀气十足的“茶馆文化”没能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飘扬过海诱惑地球人的胃。张含韵、李宇春、何洁、张靓影、谭维维等“超女”出在成都,却不赖于成都传媒的包装推广。继马相如、陈子昂、苏轼、杨升庵、张问陶、郭沫若、巴金、阿来等文化巨人之后,在现代文化圈中真的是蜀中无人了——即使是“学术超男”或“学术超女”?总之,在西方文化大肆侵蚀、中华文化复兴的多元舞台上,成都文化艺术似乎孤独地患了集体“失语症”,哪怕是在刚刚过去的“草根元年”也不例外。

资本与创意,钳制成都化发展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变脸吐火、茶馆、川菜一一见证着成都作为历代中国西南的文化重镇的辉煌,为何在媒介技术愈加发达何文化市场愈发膨胀的多元社会成都文化没有与其中国第四城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匹配?

有政府官员发文归纳了成都文化“失语症”的七大症结所在:一是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二是文化精品不多,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三是文化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四是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五是文化生态环境还不够理想,文化产业规划政策还不完善;六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仍是瓶颈;七是文化产业意识需要在广度深度上的觉悟。这一诊断不无道理,可致成都文化萎靡不振的关键还在于资本与创意两架马车的乏力。

因现行政府主导型文化投融资体制的钳制,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受到资金不足的严重制约。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自1991年至2003年的13年中,成都市财政对文化共投入6亿元资金,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仅2.8亿元,平均每年仅2千万元。单一的投资渠道,不多的政府投入,很少的社会融资,造成蜀文化复兴梦想无法实现聚合造血。振兴成都文化产业,呼吁健全的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的形成,更急需多元投融资格局的出现。

创意断翅,所以现代成都文化无法翱翔。缺乏创意,名扬天下的古蜀文明只能拿来“伊甸园”的符号炒作。缺乏创意,诺大的历史文化名城尚未诞生类似《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这样震撼中国社会的传媒平台。缺乏创意,成都传媒界也才会闹出“早报晚出,晚报早出”的笑话。缺乏创意,成都文化的休闲牌才流产,一些列的文化寻根活动才会漠视真正的“成都性格”。在创意产业的激流中,唯有用创意、观点、思想、资讯的前瞻性和前沿性把僵化的经营理念从重经济效益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文化的软权力和软竞争力,才能让成都文化产业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不误。

重拾个性,助力成都文化崛起

无论在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产品种类、品牌塑造、产业链接,还是在对外交流传播、国内外影响等方面,成都文化产业均处在萌动初期。因此,正在崛起的成都文化必须重拾成都个性,成都文化才有希望在西方文化、外地文化优于本土的文化梦魇中迅速觉醒并茁壮成长“汉学热”的一股重要力量。

城市文化个性,不仅是城市形象的禀赋所在,更是一个城市精神的灵魂。传成成都个性的城市文化才能让成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才能吸引更多的访客前来旅游、经商、游览、置业、发展,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张广瑞建议沿用“天府之国”这个家喻户晓的美称,把“休闲之都”改为“安逸之都”,把成都的形象确定为“天府之国,安逸之都”, 与之相对应的英语可用“CHENGDU,AN EASY CITY”。这个建议表现出的正是所谓的成都文化个性,即是让现代成都文化传成古蜀文明多元与神秘的城市文态。

成都有天下独有的“大熊猫”生态文化、古老神秘的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神奇都江堰为标志的水文化、脍炙人口的三国文化、风流典雅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各具风情的古城古镇文化、独树一帜的休闲文化以及各种民间演艺、节庆活动和川菜等民俗文化……成都文化兼容南北文化,五方风习杂舛移民融会,最终沉淀为“天府”这一商标。四川大学陈永正教授坦言,在国内很难找到第二个拥有成都这种文化资源宝库的现代区域经济中心特大型城市,发掘与开发这种多元文化复合并且与时皆行的时尚化城市文化,“要求成都文化产业做成国内第一、世界著名也不为过。”

在历代诗人眼里,成都城市文化还具有与传统中原城市文化很不相同的特殊神秘感。李白的“神仙洞府”,法国人古德尔孟的“东方巴黎”,茅盾的“小北京”,《新周刊》的“中国第四城”,一枝枝常青之笔描绘出了一个共同的神秘:成都从古至今就被视为九天之上神秘的天人合一的最佳环境,是富庶悠闲、别有洞天的旅游景地,是神秘的蜀文化的故乡。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与月神蟾蜍形象,可以组合成为成都城市形象的最大标志,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成都文化特征。从“神仙洞府”到“太阳神鸟”, 表现出蜀人以“仙化思维”为特征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想象力。在成都文化复兴之路上,传承“仙化思维”为特征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想象力,天府文明注定又将勃勃生机。

所以,成都文化“失语”,不是个问题。如何找回个性,倒是成都文化贵姓的最大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