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讀城雜志 |
成都文化患了“失语症”?
在现代流行文化丛林中,成都文化艺术的“蜀”姓正在失却昔日的高贵尊严与影响力,而患上了文化“失语症”!
当读到“2006年成都文化产业年度总产值超过80亿元”的新闻时,作为成都人可能从感情上无法接受上述判断。可要建设一座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都不得不忍痛正视自身的现代文化软肋。虽然锦里、文殊坊、建川博物馆、一品天下、《金沙》、《一曲成名》等一批文化品牌正在成为成都乃至四川的主流文化符号,但这与“古自文宗出巴蜀”荫庇下的古蜀文明相形见绌。
失却身份,成都文化活得真累
说句公道话,除了《成都全搜索》、《新闻750》等部分本土新闻栏目外,不论是大多数成都人还是外地人对成都的电视频道都特过敏。观众很能理解成都电视人的披星戴月,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戏说模式跟得快、学得像,医疗、美容、培训等广告“博大精深”,遗憾的是让人觉得缺乏创造性,视觉折腾得着实疲劳。成都电视人才貌也不比东部逊色,遗憾的是像王小丫等川籍金牌电视主持人都是跳到央视或湖南卫视等高手如林的平台后才大红大紫的。据说成都电视节目于1995年早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台电视节目两年上星,遗憾的是成都电视节在成都地区的晚间时段占有的市场份额与央视、其他省台卫视形成的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全国各省市的落地情况更是不佳。
历经近十年的苦战,成都报业的激烈竞争早已“扬名”全国。但正如有评论所言,低俗的价格战只会把媒体从公信的神龛拉下,盲目的扩版只会把宝贵的新闻纸糟蹋,曾经的无冕之王只会成为广告商的写手和陪客(如“陪酒记者”丑闻),大多纯洁的新闻变成了烦人的信息垃圾。争夺目标读者和广告市场无可厚非,但拿媒体的公信、记者的尊严去厮杀,成都要打造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那样极富影响力的平面媒体谈何容易?拿披着光鲜亮丽的新闻外衣的广告去慰飨读者,成都平面媒体怎样在内容为王的信息浪潮中独树一帜?
“蜀戏冠天下”的川剧没有像东北二人转那样风靡大江南北,“沦落”为了华兴街款待贵宾的阳春白雪。蜀气十足的“茶馆文化”没能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飘扬过海诱惑地球人的胃。张含韵、李宇春、何洁、张靓影、谭维维等“超女”出在成都,却不赖于成都传媒的包装推广。继马相如、陈子昂、苏轼、杨升庵、张问陶、郭沫若、巴金、阿来等文化巨人之后,在现代文化圈中真的是蜀中无人了——即使是“学术超男”或“学术超女”?总之,在西方文化大肆侵蚀、中华文化复兴的多元舞台上,成都文化艺术似乎孤独地患了集体“失语症”,哪怕是在刚刚过去的“草根元年”也不例外。
两大瓶颈,制约蜀文化发展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变脸吐火、茶馆、川菜一一见证着成都作为历代中国西南的文化重镇的辉煌,为何在媒介技术愈加发达何文化市场愈发膨胀的多元社会成都文化没有与其中国第四城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匹配?
有政府官员发文归纳了成都文化“失语症”的七大症结所在:一是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二是文化精品不多,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三是文化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四是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五是文化生态环境还不够理想,文化产业规划政策还不完善;六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仍是瓶颈;七是文化产业意识需要在广度深度上的觉悟。这一诊断不无道理,可致成都文化萎靡不振的关键还在于资本与创意两架马车的乏力。
因现行政府主导型文化投融资体制的钳制,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受到资金不足的严重制约。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自1991年至2003年的13年中,成都市财政对文化共投入6亿元资金,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仅2.8亿元,平均每年仅2千万元。单一的投资渠道,不多的政府投入,很少的社会融资,造成蜀文化复兴梦想无法实现聚合造血。振兴成都文化产业,呼吁健全的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的形成,更急需多元投融资格局的出现。
创意断翅,所以现代成都文化无法翱翔。缺乏创意,名扬天下的古蜀文明只能拿来“伊甸园”的符号炒作。缺乏创意,诺大的历史文化名城尚未诞生类似《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这样震撼中国社会的传媒平台。缺乏创意,成都传媒界也才会闹出“早报晚出,晚报早出”的笑话。在创意产业的激流中,唯有用创意、观点、思想、资讯的前瞻性和前沿性把僵化的经营理念从重经济效益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文化的软权力和软竞争力,才能让成都文化产业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不误。
重拾个性,成都文化崛起的必由之路
无论在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产品种类、品牌塑造、产业链接,还是在对外交流传播、国内外影响等方面,成都文化产业均处在萌动初期。因此,正在崛起的成都文化必须重拾成都个性,成都文化才有希望在西方文化、外地文化优于本土的文化梦魇中迅速觉醒并茁壮成长“汉学热”的一股重要力量。所谓拾起成都文化个性,即是让现代成都文化传成古蜀文明多元与神秘的城市文态。
成都有天下独有的“大熊猫”生态文化、古老神秘的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神奇都江堰为标志的水文化、脍炙人口的三国文化、风流典雅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各具风情的古城古镇文化、独树一帜的休闲文化以及各种民间演艺、节庆活动和川菜等民俗文化……成都文化兼容南北文化,五方风习杂舛移民融会。四川大学陈永正教授坦言,在国内很难找到第二个拥有成都这种文化资源宝库的现代区域经济中心特大型城市,发掘与开发这种多元文化复合并且与时皆行的时尚化城市文化,“要求成都文化产业做成国内第一、世界著名也不为过。”
在历代诗人眼里,成都城市文化还具有与传统中原城市文化很不相同的特殊神秘感。李白的“神仙洞府”,法国人古德尔孟的“东方巴黎”,茅盾的“小北京”,《新周刊》的“中国第四城”,一枝枝常青之笔描绘出了一个共同的神秘:成都从古至今就被视为九天之上神秘的天人合一的最佳环境,是富庶悠闲、别有洞天的旅游景地,是神秘的蜀文化的故乡。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与月神蟾蜍形象,可以组合成为成都城市形象的最大标志,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成都文化特征。从“神仙洞府”到“太阳神鸟”, 表现出蜀人以“仙化思维”为特征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想象力。
所以,成都文化“失语”,不是个问题。如何找回个性,倒是成都文化贵姓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