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学名叫“国民生产总值”

(2014-05-04 23:23:07)
标签:

往事在回忆里蔓延

分类: 同学少年
是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是我同学的名字。当然,这个名字是我同学的外号,至于此名字的来历,下面自会交待。
很多年前,我们还在一个叫木桥的镇子上读高中,日子清苦而充实。在离学校几百米远的地方,是镇子的露天电影院。说是电影院,其实很少演电影,倒是不时会有古装戏在此上演。剧团为了招徕观众,经常在他们的大喇叭里高声播送长篇豫剧唱段。以至于豫东红脸王刘忠河的唱腔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耳熟能详。时至今日,红脸王的那段“叫声皇兄郭子仪”我依然可以张口就来。在喇叭里和刘忠河对唱的那个女演员姓黄,唱腔有咽音,嗓子唦唦的,虽然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依然但她是我们班全体男生心目里的女神。
只是,剧团来到我们这个小镇子的机会总是屈指可数,在小剧团不来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就重回一团死水的状态。每当这时候,“国民生产总值”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亮点。
其实,“国民生产总值“其貌不扬,个头不高,肤色暗黄,且满脸密布“蒙脸沙”。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抵挡大家对他的追捧。
“国民生产总值“和我毕业于同一所初中,高中又是同班,我们自然走得很近。连吃饭也是我们几个凑在一起。那个时候,学校食堂根本没什么餐桌,吃饭时不论男生女生都是席地而坐,几个同学围成一个圈子,分享着各自不咸不淡,几乎难以下咽的饭菜。饭菜虽然难以下咽,但因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人气,我们这个吃饭的圈子却是越来越大。
“国民生产总值“学习成绩算是中等略偏上,他的地理成绩较好,但因他的外语很少及格,使得他的地理被削峰填谷,总体成绩依然难以有大的攀升。
“国民生产总值“的人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博闻强记。我们学的是文科,如您所知,在文科里,地理是最富理科气质的一门课程,不为小伙伴所喜。但”国民生产总值“同学的强项却是地理,这无法不让我们崇拜。然而,更令我们崇拜的他对于数字的敏感。地球、太阳和月亮的直径半径和周长,他张口就来。不仅如此,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他依然能够张口就来。不由得小伙伴不佩服,不服你也来一个啊!
因此,一来二去,他的原名为大家所忘记,小伙伴总是带着足够的敬意,直接呼他为“国民生产总值”。他很欣赏这个名字,被呼为“国民生产总值”时,我能感觉到他的受用。
当时我们的地理老师姓孙,是一个老民师,瘦弱而单薄。关于他最深刻的记忆是,教了我们几年地理课,可是每当遇到“地壳”这个词,他总是很纠结,一直不知道“壳”到底该读”qiao”,还是该读“ke”。所以,直到今天,遇到这个字,我依然也会下意识地做个反应,唯恐忙中出错。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就可以想象到“国民生产总值”的横空出世多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民生产总值”同学的神通自然不是只会背诵国民生产总值这些枯燥的数字。他尤擅煽风点火,一副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神态。和别人不同的是,一般煽风点火的好事者往往是在背后,“国民生产总值“同学却做得光明磊落。若是某甲在背后说了某乙的坏话,当机缘凑巧,某甲和某乙恰好聚在了一起,且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同时在场,”国民生产总值“同学一定会公开挑唆矛盾。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公开揭发某时某地某甲如何在背后痛骂某乙。一副襟怀坦荡,人证物证俱在的样子。
每当此时,被揭发的某甲一定羞愧难当,而某乙则不由得恼羞成怒。若某乙脾气急躁,定会当场动手。若某乙性情柔弱,”国民生产总值“同学则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大骂某乙是“瓤蛋”——“瓤蛋”是我们那里的土话,“瓤”就是软。
等到甲乙大打出手,“国民生产总值“同学定会大叫“打得好!”“打得好!”然后,他则训斥旁边看热闹的一众人等:“就鸡巴知道看热闹,拉开啊!”于是,大家一拥而上,一场纷争就此结束。小小的快乐顿使充斥了我们整个校园。
“国民生产总值“同学将自己的行为定义为“以暴制暴”——谁让某甲在背后说某乙坏话!是啊,大家也跟着“国民生产总值”同学附和,即使某甲似乎也没有任何怨恨。
最为经典的一次是,大家去食堂买饭,不知怎么“国民生产总值”同学和学校食堂的炊事班长发生了冲突。“国民生产总值”同学口才好,炊事班长哪有还口之力?那炊事班长也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受不了这样的窝囊气,攥住“国民生产总值”同学的衣领就要动手。“国民生产总值”自然不是炊事班长的对手,千钧一发之际,“总值”同学回头看到我们的同班同学“刘豁子”, 当即大怒,“豁子,伙夫打我呢,你怎么不动手?”
“豁子”并不豁,只是平时爱咧着嘴侃大山,当时我们经常听一段地方戏叫“李豁子离婚”,所以这个刘同学就被我们唤为“豁子”。闻听“总值”同学求救,“豁子”随即上前救驾,个头矮小的“豁子”反攥住炊事员的衣领,“总值”同学得以突围。
突围之后,“总值”同学大喊:“豁子,打他!”“豁子,打他!”他却忘了“豁子”个头比他还小。结果“豁子”被炊事班长结结实实揍了一顿。“总值”同学却在旁边大呼过瘾,直唤精彩!唯独没有上去帮“豁子”痛击炊事班长。
“豁子”回过神来,质问“总值”:“明明是我来帮你,你却在旁边看热闹!”“总值”同学也仿佛如梦初醒:“毁!刚才只顾看你们的热闹,忘记了你是因为我才和那货打的架!”“毁”也是我们那里的方言,意思是事情“糟了”。既然“总值”已经道歉,“豁子”也就不好在说什么。
一场场好戏就这样在“国民生产总值”同学的导演下上演,在那个枯燥的高中时代,这无疑是“总值”同学送给所有人的大礼包。我们怎么能不对国民生产总值感恩戴德?
直到今天,我这么说都没有一丝嘲讽,真的。
那个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同学就是大家的偶像,有缺点的偶像依然是偶像,没缺点的苍蝇依然是苍蝇,不是吗?
我们那个时代,升学率奇低。前几天我整理旧物,找到了我中学时代的一个笔记本,翻开笔记本,惊见我所记录的1986年河南省普通高招招生计划的一组数字:当年河南省文史类提前批次招录1031人,一本招录286人,二本招录1267人,全省文史类共招录文史类本科新生2567人。看得我几乎潸然泪下,现在我所在的大学,每年的招生计划几乎是这个数字的10倍。而我们那个年代在校的高中生只会比今天的学生多,因为在我们出生之后的若干年,计划生育才大行其道。
这么低的升学率,就注定了大多数同学是高考的炮灰。其实说是高考的炮灰并不准确,因为我们那个年代还在推行更为变态的高考预选政策:在高考之前,先进行一次“预选”,大多数同学会被这次预选直接刷下。被刷之后,这些同学就要收拾行李,黯然销魂,挥泪离校。通过了这次预选的同学才能真正走进高考考场。所以,当年我们最真切最现实的梦想并不是考上大学,而是摸一摸真正的“高考试卷”。
对我们这些小镇青年来说,高考成功的几率不会比被雷劈高多少。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同学看不得的是,那些学习差的同学哪天心血来潮要头悬梁锥刺股,尤为看不得的是,那些成绩差的同学结成差生联盟,每天凑在一起幻想逆袭,做出努力学习的姿态。每逢此时,“总值”同学总要招呼大家:“快看,快看,那几个熊孩子又准备好好学习考大学呢。让我去给他们泄泄劲!”
于是,“总值”同学带着不屑的神情,直接杀到那几个刚被理想信念所激励起来的发奋读书的同学面前:“来来来,我们谈谈心。”“总值”同学是大家的偶像,既是偶像,就想和谁谈心就和谁谈心。偶像来谈心,那几个“熊孩子”自然受宠若惊。“总值”同学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始给他们背高考升学率的数字,讲国际形势,讲国内局势,讲成功的不可能,讲做梦的可笑性……只需十分钟,那几个刚刚扬起希望风帆的“熊孩子”必定是溃不成军,重新开始自暴自弃,很多同学被“总值”同学谈过心之后,往往直接回到宿舍睡觉去了。
“总值”同学的理论是,那些熊孩子“怒死”也没任何希望,给他们加上一百分也过不了预选,我泄他们的劲才是帮他们,否则累死他们不也是同样失败?
万恶的高考预选如约而至,虽然竭尽全力,虽然地理成绩不错,“总值”同学依然没能通过预选,依然没能实现摸一摸高考试卷的梦想。时代使然,由不得他!
落选之后,“总值”同学就淡定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之后,就直接结婚生子。之后,“总值”同学以自己出众的口才和博闻强记被村子里聘为民师,再之后,他被转为公办教师,也算修成了正果。
教学之余,他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搞科学种田,似乎也有不错的收成。
再次见到他,是我工作之后回老家之时。暮色四合,他站在新盖的门楼之下,那场景煞是温馨。那时,他已是几个孩子的父亲,虽干瘦如旧,却是一副知天安命的神态,让人看起来依然觉得很亲近。
不知怎么就聊起来他的博闻强记,他诡异而得意地笑着:“博闻强记屁啊,都是‘榷’嘞!”“榷”在我们那里读音为”quo”,意为“骗”。听他这么说,我理解为是他博大的谦虚之情。看着我的表情,他笑得更为诡异,也更为爽朗:“‘榷’嘞,真是‘榷’嘞!”“那时你背国民生产总值的记性谁不服气?”“那些更是‘榷’嘞。”他如同公布谜底一般解释道:“背那些国民生产总值有什么用?高考考吗?预选考吗?都不考,是不是?既然都不考,我才不会去背!我给你们背的国民生产总值,尤其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的数字,连一个正确的都没有。我知道,你们都不会去核对,瞎吹牛逼的,又不上税,是不是?”
我彻底被“国民生产总值”同学所折服,没想到,他在中学时代,居然就已经参透了世事人心。从此,我对他的崇拜又加深了一层。
也是从这时起,每当我遇到那些在各种场合都能随口背诵一大串无逻辑数字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国民生产总值”同学来,想起他的狡黠和种种趣事,也在想眼前这个信口背诵小数点后若干位数字的兄弟,是不是和我的同学“国民生产总值”一样聪明过人。
后来,我在一所大学谋生,因为工作的原因,曾有几年,每逢贵宾来校视察,我就会被派去听差。学校的大礼堂是国宝文物,也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凡有贵宾来校,必然参观大礼堂。因此,我得以亲耳聆听到负责接待贵宾的领导语调铿锵地背诵学校大礼堂的数据:东西宽是多少多少米,南北长是多少多少米,层高是多少多少米,耗费钢材是多少多少吨……每每都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也每每让来宾瞠目结舌。
跟的次数多了,发现每次领导背出来的数字几乎都不一样。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我的同学“国民生产总值”在若干年之前早就用过的必杀技啊!
每当此时,我就会更加怀念我的同学“国民生产总值“,也更加痛恨千恶的高考录取比率,万恶的高考预选制度。是啊,若他当年能跨过高考这道门槛,有大智慧的他,会背大串数字的他,一定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谈笑间强虏人仰马翻。
只是我不知道,当他一飞冲天之时,他还会不会诡异而爽朗地自揭他的绝招——背诵大串无逻辑数字的秘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