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的起源和屈原无关

(2010-06-10 20:07:49)
标签:

端午

屈原

文化

分类: 文史杂俎

端午为阴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重要的节庆之一。在广为流传的说法中,屈原和端午节有直接的关系:战国时期,楚国左徒屈原因得楚怀王的信任,而深受同事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损招迭出,致使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并被罢官流放。屈原痛心楚怀王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致使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郁闷之下,写出了长诗《离骚》。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肝肠寸断,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写下《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传来,汨罗江畔的居民无不为之失声痛哭。他们在第一时间驾着各自的小船赶到江里,盼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水中的鱼蛟吞食,他们想到了补救方案——往江中大量投放食物,以求吃饱了的鱼蛟等江中动物放过屈原的遗体。从此,端午节成型,直到今天。

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在文献上,“端午”一词出现得较晚,以目前的资料所见,“端午”最早现身于《唐书》中,而《唐书》为宋人所撰,因此,也可以说,“端午”一词,大约出现在宋朝。从屈原投江自杀到宋朝,漫长的时间段内,根本没有“端午”一词,屈原也无法和“端午”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虽然在宋以前的文献中没有关于“端午”的记载,但对于“五月五日”的记载却不绝如缕,例如汉代的《大戴礼》、《夏小正》等文献中都提到过这个日子。那么,在早期的文献中,这个“五月五日”是否和屈原有关呢?

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在早期的记载中,这个日子依然和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大戴礼》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夏小正》说:“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

……

由此可见,在早期的记载中,“五月五日”根本不是一个纪念日,不仅和纪念无关,而且“五月五日”本身也不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所以,才会有五月五日当天人们以芬芳的香料来沐浴的举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祛除毒气。

即使在《史记》中,司马迁根本没有提及屈原自杀的具体日期,只是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司马迁不仅没告诉我们屈原自杀的具体日子,甚至屈原自杀的大致季节也没告诉我们。

因此,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显然是附会之说。是先有“五月五日”这样一个祛灾的日子,后来这个日子又被称作“端午”,再后来,因为今天已无法考证的原因,这个日子选择了屈原作为了自己的形象代言人,因而有了我们今日的“端午节”。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恰恰是因为“端午”傍了屈原“名人”,才得以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从原来的祛害除灾的日子一跃而为怀念先贤的神圣节日,并被逐渐发扬光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无疑是公正的,在屈原自杀一千多年后,一个日子却因他熠熠生辉。

 

PS:

韩国也有端午,2005年11月,韩国的端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此事曾引发不小的争论。不过,韩国申遗成功的节日全称叫“江陵端午祭”。“江陵端午祭”是否来源于我国是一桩悬案,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却和我国的端午节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江陵端午祭”比较盛大,正式的祭礼从农历的五月初三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初七。大体议程如下:初三为迎神祭,先将男、女国师城隍神迎请到城隍堂,当天下午五点,祭礼正式开始。儒者念诵经文,道士吹奏法器,女巫载歌载舞,共同祭祀城隍神。仪式结束,就开始分食糕点、牛肉等祭品。

迎神祭之后就是朝奠祭,从五月初四直到初七,每天上午九时准时开始,江陵各级官员依次登场,之后就是其他民俗表演,往往持续到夜里。

到了初七晚上,则要举行送神祭,将男、女国师城隍神送回原供奉处,此时依然有非常丰富的活动和表演。

从“江陵端午祭”的祭祀对象、活动内容等来看,虽然他们的也叫“端午”,时间也和我们的端午时间重合,其源头不敢妄言,但和我们的端午有着明显不同却是事实。

需要说明的是,“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就被韩国政府认定为韩国重要文化财第13号,而那时,我国的“文革”则刚刚开始。韩国的“文化财”多种多样,目前他们拥有国家级的无形文化财就有100多项。不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曾经喝过韩国一种标注着“有形文化财”的烧酒,寡淡恶薄,难以下咽,以我20余年的白酒品尝经验来判断,在我国,比这种“有形文化财”更好喝的白酒多如过江之鲤。

 

端午节爱心粽子传递
    把粽子送给你想送的人
  http://henan.sina.com.cn/food/zt/dwzf/index.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