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郭灿金:历史一二三

(2008-06-20 11:41:39)
标签:

杂谈

分类: 媒体访谈

郭灿金:历史一二三

撰文/李凌云(《目标》杂志记者)

郭灿金  河南大学教师,文学博士。著有《古典下的秘写》、《趣读史记》系列(人物、事件、悬案)、《大话宫廷政治》、《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新说文解词》等。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些历史在任何一个读史的国人嘴里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这实在是再白不过的一句话。于是,传媒大学的于丹和大家说孔子戏昆曲;刘心武也斩钉截铁的说红楼人物考;各朝各代的皇上大臣们更是被非礼了无数回……对于国学,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解读,就像江湖一样。

郭灿金,近来国学江湖上新近成名的学者。没有上过百家讲坛的他,因为《古典下的秘写》、《趣读〈史记〉》、《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中华语典》、《新说文解词》等著作的热销而迅速成名,博客点击率更是达到上百万次。众多读者留言中,赞誉与诋毁参半。对于出名、对于国学、对于批判,我们有太多的好奇与问题想要求证,或者只是单纯的想要结识这样一位学者,毕竟世上特立独行的人越来越少了。

走进百年历史的河大,处处弥漫着历久弥香的文化气息。郭灿金就坐在一方办公室里,身着一件藏蓝色老式开襟上衣,胸前的龙纹圈了一个繁体的“龙”字,下面搭配一条仔裤,很闲散的样子。中式唐装与仔裤的搭配诠释着郭灿金另类的学者风格。郭灿金的头发不多,但是留着一小撮胡须,很有范儿。然而访谈中的平易近人驱散了想象中放荡不羁的印象。

采访地点在河南大学著名的六号楼。郭灿金向我们介绍,六号楼是河大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李大钊曾经在这里演讲过。楼外面,一群穿着学士服的学生正在拍照留念。处处弥漫着历史芬芳的河大校园为郭灿金和历史牵了红线。在这里,郭灿金感受历史的喜怒,讲述自己的哀乐……

红烧历史的另类学者

高举经济大旗的新世纪,任何学问似乎都要和眼前或是将来的经济利益沾亲带故一下。凡是都有了个目的。于是西学昌盛,几岁的孩子们满口流利的外文却不知孔老李杜,国学衰败到既无人识的地步,算作了风花雪月的闲情范畴。文化人危机感日深,正所谓忧国忧民,几番努力,近年来,终使国学大热。不管其热度带来多少争议、多少赞毁,国学,终究是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对于《百家讲坛》将学术大众化通俗化的形式,郭灿金给予了正面的评价。“在很多专家看来,于丹讲的《论语》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但是在于丹讲过《论语》之后,《论语》被更多的人所知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原来《论语》在今天看还是很有意义的。”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今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所喜爱。

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位师者所奉行的宗旨,郭灿金也不例外。一方面,他向爱好国学的公众普及国学知识,顺带出版几本常识性、基础性的书,例如《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等。另外一方面,就是探索历史的真相,这大概是任何读史者都不能戒掉的瘾。郭灿金写史,从不是四平八稳的绉绉学者,行文总是语带调侃,对情景的描画总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千百年前的古人如现眼前。郭灿金坚信历史人物不论伟大或渺小,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和我们现代人相同。“古代的人除了没有手机、电脑之外,和我们的区别能有多大呢?中华民族从古代到现代,人的思想结构、生活方式变化不大。”按照这个思路,郭灿金把古代文献中的人物挖掘出来,还原成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的人,于是有了今天的众多作品,并深受国学爱好者的喜爱和争议。

郭灿金曾经鼓励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求学生每天或每周背诵一首唐诗或宋词。“因为小时候的记忆比较深刻,而且长远看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气质以及看问题的观点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中学时期学习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当我们思考问题时,会不自觉的用鲁迅先生的观点。小时候文化的熏陶让我们建立起文化意向。我们看到夕阳,会联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正是因为一种文化建立的意向。一个人找到自己的文化位置,生活会很幸福”。

在争议中前行

争议何来呢?在郭灿金的解读中,他认为被人尊称为诗仙的李白其实是一个追求名利之徒。“出于对功名的渴求,李白放弃了基本的尊严,走上‘干谒’之路,开始了自我人格摧残的漫漫长征。每一个可能联系得上的官僚都成了李白的救命稻草,对自己能接触到的许多平庸的官僚,李白都不惜歌功颂德,极尽吹捧之能事。在屡屡碰壁之后,李白改变策略,开始了终南山的隐居生活,并公开宣称自己‘隐不绝俗’,其目的也是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最终实现出仕的目的。无法参加科举,而又期盼得到科举所能带来的直接利益,李白终其一生无非是在寻找一种官方的认同。李白明白地传达了作为时代的孤儿、帝国的流民的悲苦心境。”

如此对历史人物的另类解读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同时也招来了很多质疑的声音甚至是谩骂。对于人们的批判,郭灿金说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骂的人是不理解他文章的人。现在,郭灿金对博客上骂他的帖子基本上就是不看也不删。“我不删是想用我的博客见证我的成长和骂我的人的成长。让我在骂声中成长,让别人在骂我的声音中成长”。

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郭灿金却说“读历史会让人绝望”。研读历史之后,郭灿金发现中国人这几千年来没有多大的进化。“现在发生的所有事情在古代都已经发生过了,没有太多新鲜的事情。”虽然生活环境变好了,但是人的品质却在退化。谈到这个问题,郭灿金想到了古代的宋襄公。宋国和楚国打仗,楚军在渡河时,宋国有人建议宋襄公趁着楚国渡河发起进攻。宋襄公以对方未准备好为由拒绝出兵。楚军刚上岸,宋人又建议宋襄公借此机会攻打楚军,宋襄公以同样的理由拒绝。等到楚军摆好阵势宋国才开始打仗与之对战,结果宋国被打败了。在古代,这样的事情很正常,因为他们信奉仁义。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行为却是十分可笑和愚蠢的。而郭灿金却被看似愚蠢的宋襄公的仁义之心深深打动。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以精神为上。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却在退化。

 以《豫商》之名

郭灿金最近很忙,关了手机,也不再上网,连blog也很久才更新一次。这就是写作前的闭关前兆。这次,郭灿金不是要解读什么历史人物,也不是写什么历史事件。这次要写的是一本地道的关于河南的书,关于豫商的一次写作。

由河南影视集团等联合摄制的20集人文历史专题纪录片《豫商》,将全面讲述河南悠久的商业历史和深厚的商业文明,借助“豫商”这一特定中介物,完成对传统商业文化、商业精神,乃至对中原文明、传统文化的思考。郭灿金就是该片的总撰稿。

长久以来,关于河南的误读时有发生,一提起河南二字,必将与之相连的关键词是落后、乡土。这种误读观念的形成绝非朝夕之事,要想自我正名也确非易事。作为河南人,郭灿金想通过《豫商》为河南、为生活在这里的人说句公道话。“豫商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商人群体,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商人群体之一。一部豫商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商业史。这是一部厚重的大书,更是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必将启迪一代代后人鉴往知来。”与人们熟知的晋商、徽商相比,豫商对中国商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河南是中国之中,是具体而微的中国。中国的一切现象都能在河南找到对应。现在整个世界都在主观排斥中国人,而在中国,人们又理所当然一样在排斥河南。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 对此现象,郭灿金像所有河南人一样,经历过几番挣扎,终了只余一种超然的平静。人们先入为主的偏见和主观臆断实在是可怕而又强大武器,你我皆然,中外皆然。个人尚且如此,更遑论一个群体一国家。

河南在中国的地位很重要。长期以来,河南一直扮演着粮食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角色。在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的今天,正是河南这样的角色,中国粮价始终保持稳定。郭灿金开玩笑的说,“假如河南是一个独立的地区,每一辆从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行驶的列车都要收费,也许中国人能够重新认识河南的重要性。”这话所是说笑,却也使人深省。

固执己见的生活

生活中郭灿金除了教课,就是看书。喜欢司马迁,欣赏朱大可,佩服王小波。从他的喜好上不难看出,郭灿金特立独行的性情。所以他的博客取名为“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实在是恰如其分的理所当然了。

对于自己的突然“出名”,他坦言,要是在自己35岁时出名,或许自己就完了。出名会让人浮躁,在名利面前要保持平常心,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有出名的基本欲望,但是出名会给人的心态带来不好的东西,想超过比自己更有名的前人,这样就为名声所累了。”郭灿金庆幸自己已在不惑之年,不单是年龄上的,更是心态上的不惑了。

郭灿金说如果自己不做老师不写书的话就回家种田。一个人专心做一件事,是很了不起的。而他自己正在身体力行这句话。

从六号楼出来,郭灿金步履略微蹒跚,就像生活中那无数个繁星似锦的深夜,他借着啤酒带来的微醺感觉,遨游在历史的长空中,问候古人,感受历史的喜怒哀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