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们:你今天“被就业”了么?
文:回到最初
又到了大学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眼下有流行开一个新词——“被就业”,你听说过么?“被就业”顾名思义他不是一种主动自愿的就业方式,而是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忽然有一天掉下一个“馅饼”,学校把一份已经替你签约好的就业协议书摆在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眼前。你看到这里可能你会说,天下有这么好的事情?在金融危机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开始“包分配”了?
大学这种“被就业”的就业方式如果真的能替那些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当然值得称赞!可是事实真相是什么呢?先来看一个例子吧:
某应届大学毕业生小王在人才中心办理档案关系转接时看到自己的材料。赫然发现其中有一张盖满大红戳的《就业协议书》。看着上面的内容,我顿时惊呆了,“天哪,我居然已经就业了,协议书上面白纸黑字的就业单位名称,还有就业单位大红的印章”,就业单位是××工业公司!兴高采烈的小王准备去该公司报道的时候却被弄懵了,人家公司根本就不承认这份协议!!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糊涂了,这是演的那一出啊?这样的行为好像对谁都没有好处啊?你错了!这一出的最大收益方既不是大学生本人也不是公司,而是大学!
高校就业率是“被就业”的罪魁祸首!高校就业率是高校的生命线!因为教育部或者省厅一般都有政策:对连续3年本专科初次就业率低于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撤销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初次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平均就业率且低于70%的专业,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中,减少招生数量,并给予亮黄牌警告!连续3年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专业,停招生1年!
从上面的政策上不难发现!学校为了能招生生存!应付上面的硬指标“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提高就业率(就业率的统计是以(实际签约人数+上研)/总毕业生来计算)!于是就出现了上面提到的一幕!
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只好要求没就业的学生也就业!学校出面和一些单位协商,私下交易签所谓的“就业协议”!而实际上人家单位根本不需要毕业生。象这种情况就属于“被就业”一族。
还有一种更厉害的就业形式,我姑且把它成为“强迫主动就业”型!一些高校使出狠招,他们采取扣押或缓发毕业证等方式,要求没就业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就业协议书(为了提高初次就业率),结果逼得学生造假,甚至跑到学校附近的小店盖个章冒充接收单位。否则档案打回原籍。所以前一阵教育部公布的今年毕业生就业率68%引来了无数议论也不足为奇!
背后反思:啥导致了“被就业”这个怪胎?
高等教育的垄断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解放军对八路军提要求!八路军就做数据给解放军看!一家人的游戏,自己欺骗自己人!唯一蒙在鼓里的就是老百姓!受害的是大学生!不让高等教育市场化,各种新鲜词汇肯定会继续出现!教育部需要把高校这些“孩子”从保护的怀里推向市场,让他们去面对世界,中国的高校才能真正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