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已不是儿时的味道
文:爱和自由
坛首页推荐
人们总感慨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平淡,越来越失去其本来意义,似乎多有一种心情沉重之感,比如现在端午节又要到了,于是又开始有朋友忧心忡忡的说,端午节现在几乎只剩下吃粽子了,甚至有人戏谑说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于是我就更怀念小时候的端午节。
记得小时候,虽然与其他所有的地方一样,人们都很贫穷,甚至端午节根本就不是法定假日,每年农历五月五的端午节仍然是一个所有家庭都显得很隆重的节日,或许那里的人们更多的是看重利用这个传统节日可以趁机满足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找到一个大吃大喝的理由,除了棕子,还有皮蛋、咸蛋,绿豆糕、芝麻糕。早上起来,把家里的菖蒲、艾蒿挂上门口,头上点了雄黄在满屋子放雄黄鞭,一边放一边想把角落里的蚊子都熏死,蛮喜欢那股雄黄味。中午桌上都是好吃的。以前老妈总在灶里烧一大把带杆子的大蒜,我们都不喜欢吃,后后来条件好了,老妈就烧一大盆大蒜红烧五花肉,盆里的油都要漫出来,最喜欢挑肥里带瘦的五花肉吃,吃到嘴周围都是油。现在想起就流口水。
吃完饭,胸前挂个网兜,里面装二三个蛋,出去找人比。先比大小,然后比那个的硬,拿个蛋和别人一对撞,破了,不服气,再拿个大的再撞,把别人的撞破了,笑死,再找个人撞。全部撞破了后就开始剥了吃。
![[图]粽子已不是儿时的味道 [图]粽子已不是儿时的味道](//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除了吃,其实还有更快乐的事情,那就我们山东这里的“跑端午”,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就是太阳出来之前,几个小屁孩跑到山里去所谓的“跑端午”,目的就是拔一些麦穗和艾蒿,回家放在自己门上。其实大家心里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偷人家的桃子和杏子,那个时候不好吃,绿绿的,酸酸的根本不好吃,但那时所有的孩子跟着了魔似的,偏偏爱去偷人家的,那个时候家家都不富裕,靠着水果卖点钱;而那一片果园就成了大人与孩子的老鹰捉小鸡的游击战争了!现在想想,那是肯定把大人们气的生烟~~~不过孩子也似乎很懂规矩,除了端午节,其他时间都很遵守规矩,不再偷了!后来才知道艾蒿原来是用来驱蚊的,直道现在我也会在附近爬山弄点艾蒿放到防盗门的上面~~![[图]粽子已不是儿时的味道 [图]粽子已不是儿时的味道](//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其实我却觉得,即使现在端午节只剩下吃粽子,似乎也不错,就怕端午节过得连粽子都没有了。道理很简单,只要吃粽子的传统还存在,人们就会觉得有一种在过端午的感觉,孩子们每年的此时此刻就会问上一句,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至于你怎么向孩子们解释,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又或者是所谓为了宏扬爱国主义情怀?还是仅仅为了传承古老的中华文化?那是各个从不同的出发点或知识面作出不同的阐述和看法的问题,其实就是在中国学界,端午节确切的历史由来或说根源也许尚还有争议,当然主流的看法会以教科书式的形式来告诉绝大多数国人,我觉得都无所谓,如今端午节已经列入了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以其全球华人在农历5月5这一天同庆就足以证明中华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实事求是的说,如今的中国,不仅仅是端午节,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几乎所有的民族传统节日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西洋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味道也似乎越来越淡,而洋节的气氛在新时代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集体朝拜下,渐渐占据了至少节日气氛上的优势地位,传统的节日往往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是成为了所谓“节日经济”的噱头,不论你对节日的传统意义功历史渊源喊得多么卖力,无论是地方政府嘶声力竭的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喧嚣着保护或申遗,但明眼人一眼都能看出,其它不过还是着眼于现实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当然传统节日成为商家炒作的本钱和地方促进经济增长的润滑剂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中国如此,海外亦然,只不过中国彰显出更多的功利色彩而已。
所以应该庆幸如今端午节成了我们的法定节日,也应该庆幸端午节还剩下粽子这种古老而传统的节日食品,没有龙舟虽然遗憾,但此时此刻也不想奢谈什么爱国主义情怀,或许将端午弄得简单一点,休闲一点、甚至商业化喧嚣一点,再加上粽子,这已经很不错了,至少能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盼。
![[图]粽子已不是儿时的味道 [图]粽子已不是儿时的味道](//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