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在南锣鼓巷拍戏,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变化真大,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
记得上次去,是到中戏的实验剧场看贾樟钶的《三峡好人》,应该是两年前了吧。那时这儿很不起眼。现在,时髦呀。有好多间酒吧,咖啡馆,书店,服装店,创意市集还有小饭馆,超市门前摆着瓷瓶装的酸奶,我最喜欢的那种,和小时候的一样,喝了一瓶,老板说我喝得太快了,呵呵,我忙着呢!
小店的老板多半挺各色的。路过一家,一业务员给店主推销他的布料环保包,希望在店里代卖,那女的看了一眼,说:“这种风格不适合我们,我不太喜欢工业感太强的,喜欢纯手工或手绘的。”不容那推销的开价。呵,它店里的确有一很好看的手绘布包,老板说“你看上的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她像是找到知己。哈。热情执着,有原则,不讨好,不忽悠,不强求,不讲价,不容拒绝,我喜欢。
喜欢这些不太“生意”的生意人。拍摄间隙两个小时,我已搜罗到一丝质长裙,一棉麻马甲,一黑边草帽,一山寨版宽腿仔裤,还有一长款背心。燕燕小朋友也用她春节攒的压箱底的钱买了件“特价”T恤,兴奋不已!
第一次觉得电影学院毕业的我有点羡慕中戏的学生了,他们的业余活动场所太“小资”了,离“北京”更近了,谈恋爱也方便,还可以及时掌握商机开展第三产业。但估计要修炼并增强“抗诱惑”能力。


再去鼓巷,不那么好玩了,周末交通管制,车开不进去,停在地安门百货附近,穿着高跟鞋走了20分钟才到拍摄现场。
姐姐跟着我过周末,把她扔在鼓巷玩去了。过了一小时我去电询问收获,她说:"没劲,跟漓江一样,满大街的人,在修指甲"。“漓江也有修指甲的?”我失望,难道我品味出了问题。拍完去汇她,人流,燥热,找不到人。奇怪,是没那么好玩了。
那份湿漉漉的小气质没了,满街的繁荣让人疲惫,匆匆掠过,准备回了,车停太远,高跟鞋抗议,不走了,打车去取车。

燕燕小朋友,让你妈看看,胖了瘦了,放不放心?

再再去鼓巷,雨过天晴,奶酪店门前排长队,什么东西这么有人缘,好奇心让我执着,必须试试。原来是久违了的红豆双皮奶,哈,意外的惊喜,在广州时的最爱终于在北京落户了,完美,鼓巷的礼物,贪吃的我。
艺术书店:听说朋友在那搜罗不少,慕名而去,都是些电影,音乐,表演类的书籍,还有些旧杂志,不知道是不是朋友提到的那家,没什么特别的,和电影学院的小书店差不多。手指被书划破,老板赔了包纸巾,温暖。买了本《意识学》,特别厚,一看就知道是我不怎么看得进去的那种,不喜欢不等于不需要,把它当课本读吧。回家翻了翻,封尾有作家的电话和油画作品,难道他要征婚?好自恋,自恋不容易客观,失望,不知有没有耐心读完。
收获三:一条“回力”牌限量运动裤,有意思,小时候穿过他们家的球鞋上体育课,什么时候让文艺青年崇拜上了,成了时髦的国货,听说在巴黎要卖50欧,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的球鞋。
姐姐试了一堆T恤,买了好几件,一家做音乐的公司设计的,价钱不贵,品味不错。我一件都没试,燕燕小朋友说我有两大抽屉T恤。对,要节制,要自律。哈,但买了根皮带,送了我条“前方施工”的T字内裤。
工作娱乐两不误,《鼓巷游记》。于2009年5月15日南锣鼓巷“三棵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