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大陸之要事,厥惟祭孔。天津、曲阜、雲南、衢州各地孔廟都舉行了相關儀式。有些西裝革履,鞠躬而退;有些端冕袍服,獻牲獻爵。有些說是遵古禮,有的宣稱仿乾隆,還有兩岸聯線,實況直播,好不熱鬧。在大陸中央電視台看到台北、台南莊嚴肅穆的祭孔,更覺親切。
大陸自去年開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辦全球聯合祭孔。除在上海、武威、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舊金山、德國科隆等三十幾處孔廟進行祭祀外,中央電視台直播了三小時的曲阜祭孔。這是中共官方五十多年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祭孔活動。同時,北大、川大、人民大學都在編《儒藏》,人大還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和國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更設了儒教研究中心。這些事例,均予人一種儒學復興之感,今年之祭孔,在此基礎上往前推展,似乎更顯得理所當然。
祭孔只是一種文化儀式,但這樣的儀式正反映著主流政治勢力與社會意識之內涵。
官方主導的尊孔祭孔,大部分原因是為著呼應領導人所倡言的「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和平崛起」等理念,並強化國族意識。民間配合著官方尊孔祭孔,則別有懷抱。一方面也確實覺得過去講矛盾講鬥爭,如今應回過頭來講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故借彼之矛,陷彼之盾,大聲應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政治之考量不若發展經濟急迫,如何以孔子為品牌,招商引資,才是關注焦點。儒學如何能促進經濟、強化商業倫理,遂成了某些人關心之議題。
還有一方面則是學界。學界對此大勢,各有思路。或主張儒教國教化,將孔孟之道寫入憲法,並建立新科舉及教育制度,形成儒教國家。或主張儒學儒教只能走非政治化的重建之路。或云儒學更應世俗化、大眾化,讓民眾產生內在情感之認同和價值的歸依。或以為儒學應該地方化、區域化,與地方史、社會史相結合。或謂近年儒學復興顯示過去把儒學納入哲學中去研究是錯的,應恢復儒學本身之獨立性。
凡此等等,大家對尊孔祭孔是各取所需、各有解讀的。不過正因它集合了各式不同的意識內涵和現實需要,所以才會成為當今主流思想及儀式行為之一。
在這樣的儀式行為及文化符號底下,自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祭孔雖然熱鬧,內中多是胡搞亂整,這就需要再做釐清、再做研究,再多些討論。但方向總究是好的,至少以人為本或和諧云云,就比以官為本、以黨為本,或以階級鬥爭為綱好些吧?!假戲不妨真做,未來也許可以弄假成真,亦未可知。
【2006/10/01民生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