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有個白洋淀,碧波千頃,菡萏飄香,宛如西湖一般。這在北方,是不常見的美景,地方政府當然要好好「開發」一番。
結果,把一個大自然的白洋淀開發成了個都市化的白洋淀。垃圾隨處可見,摩托艇嘟嘟作響,喇叭聲震耳欲聾,西遊記宮庸俗不堪,且因工業污染嚴重,野生動植物不再繁衍,旅遊業也一派蕭條。無奈之餘,只好再決定:投資十七億,分十年治理白洋淀。
此類事例,你到每個縣市去,大概都有機會聽見、看見。
大陸這些年「土法煉鋼,遍地開花」地發展旅遊,整體思維和行動,其實仍與當年老毛的時代差不多。一是全民動員,每鄉每村,拆了門板窗扇、融了鍋釜盒勺去煉鋼;現在也是每村每寨拆屋整地去發展旅遊。二是缺乏知識與技術,憑一股蠻勁,發了狠去幹。現在也一樣,對古蹟、文物、歷史、科技,啥也不懂,只因看見或聽說別人發財了,就也卯起勁來做。三是無知者把無知神聖化,形成的反智態度。當年以此對抗帝國主義之侵略:外國咱不怕,鋼鐵自己造,造不了就拿人肉當炸彈,十億人,外國人殺得完?現在呢?「不破不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不能用死人壓活人」「兩條腿的人窮得沒飯吃,誰還顧得上保護四條腿的動物」「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重建」之類的論調,講得振振有辭,甚至形成行政綱領,你能拿他怎麼辦?
昔年大煉鋼,煉了一大堆破銅爛鐵,只好廢棄不用。現在許多旅遊區搞開發,也是「建設」成一堆廢物。但如今要處理這等廢料,可比當年難多了,花的錢也要多得多。而且,就算花再多錢,也難以換回已毀掉的青山綠水、文物古蹟。
形成今日這等局面,最主要的問題,仍在價值觀上。邇來大陸常被形容是「向錢看」,亦即這個社會已變成一個單一價值領域,凡事只從錢上衡量,所以看不見自然和歷史、文化的價值。一件文物,除非轉換成「值多少錢」,否則人們即無從認知,亦往往不感興趣。名山勝水,若無法為我掙得錢來,又要它何用?我為了多攬點客人,多賺點錢財,敲開山崖,闢大賓館;或阻截水道,建大型水上遊樂場,遂亦是理所當然,毫不猶豫的事。
在此情況下,花錢去作保護、研究,以維持文物的價值,自然就罕見有人感興趣,並費心去經營了。社會上瘋文物,是為了投資,搞不好還可大賺一筆;地方上瘋古蹟,是為了開發旅遊。此皆葉公好龍,以文物古蹟為工具者也,真正的古蹟文物,大家便漠不關心了。
以二千年為例,全大陸二千家文物保護和科研機構,只有五千萬人民幣用在考古和挖掘歷史文化遺產方面,四千七百萬用在遺產修繕上。若依一一九處國家級風景點計算,每個風景點只能分攤到八十二萬元。若合併其他風景點算,錢就更少得可憐。要知道:大陸現下並非窮國,花在航天、核武、導彈、外交上的錢,不計其數。各種奢靡浪費,亦所在多有。古蹟文物之重要,人盡皆知,而花在考古、挖掘、研究、修繕上的錢如此之少,豈不足以證明真正的考古或修護,大家其實根本就沒興趣?
對真正的古蹟文物沒興趣,只想拿它們換錢,因此盜竊、倒賣、破壞自然是空前嚴重。西安青銅博物館負責人就自己倒賣青銅器。秦公一號大墓,則於一九八六年挖掘以來,深廿
這只是西安的一些例子,擴大到全國,那還了得?有朋友告訴我:遍布內蒙草原的遼代墓葬,從九十年代迄今,幾遭洗劫,百分之九十以上被盜掘一空,出土的許多以往罕見之文物,皆已走私出境。
我相信這話。因為在台灣我們就見識過許多文物商、收藏家,是靠這龐大走私體系而存活的。我在台灣,也有人來介紹去看若干走私來的珍貴文物。有些體積巨碩,例如幾公尺高的大石佛大經幢大石棺之類,真不知如何由大陸盜運出來。
這些盜賣商人,為了徵信,還常自己拍攝挖寶及搬運裝箱經過的照片或錄影帶,證明他們常在地方政府得聞消息前,便已把東西挑走了。我看那些照片錄影帶時,更驚愕這慾望與金錢鏈結的網路,為何能發達至此?那深山大澤、窮鄉僻壤間,偶掘一墳、偶獲一寶,何以商人便能立刻知聞,並頃刻趕至?為何那些名勝古蹟,我們想多花點時間遊觀,都難得獲見管理人員的好臉色?何以商家竟如此輕易地就讓古蹟名勝割地賠款,取得了對古蹟的經營管理權?
看來,對文物、歷史、古蹟、遺產無知的人,其實不見得真是無知,只是把心思全用左了而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