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密码》发布会现场发言节录1
(2013-08-23 17:41:07)
标签:
《狼密码》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发布会文化 |
按语:以下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文学评论家曹孝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出版人张俊杰,在李迎兵长篇小说《狼密码》(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节录。
李迎兵长篇小说《狼密码》还原和再现了一千七百多年之前的一段不为今天普通人所知的历史,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部洋洋二十万言的烂漫历史画卷,也从中了解和感知了这段波澜壮阔又有声有色的历史巨变。首先,我们要感谢《狼密码》的作者李迎兵和出版社。这本书的问世,既离不开作者本人的辛勤劳动,也离不开出版社为此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早有人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早有人说过,不在于你叙述哪个年代,而在于你在哪个年代叙述(大意)。
书写历史,皆是为了现实服务的,正所谓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在今人笔下书写的历史,无不是经过了今人的思想感情和宇宙人生价值观的过滤。
历史是呈现波浪式和螺旋式向前发展的,那么,昨天的历史,也就是今天现实的预演,今天的现实也就是昨天历史的延伸、继续甚或翻版。
读历史,使得人心明眼亮。读历史小说,则使人在审美的愉悦中变得聪明起来。
狼有狼道,人有人性。狼有狼的遗传密码,人有人的遗传密码。狼的残忍是狼的生存需要与狼的本性使然,而人不该有的残忍性却往往比狼之残忍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是社会中的人,狼也有狼的社会。狼的社会应该有着有序的成分,其生存行为常常表现为某种合理性。社会中的人对待自己的同类,对待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大环境,却常常表现为一种混乱无序的,抓狂的,利令智昏的非理性。或许,人的社会与狼的社会之间有某种联系,更有某种不同。
李迎兵笔下的主人公刘渊,就是个属于“狼密码”的例子。刘渊的强悍威猛,多智谋,早赛过一匹大漠荒原上的雄狼,但他又以崇高的人性驾驭了非理性的狼性。既然,当时的西晋朝廷腐败透顶,糜烂不堪,统治者又荒淫无道、昏庸老朽,致使八王之乱,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那么,这个西晋朝廷,这个统治集团,这个政权,就是阻碍历史前进绊脚石。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就是反动的,腐朽的。而反动腐朽的,就该被推翻,被打倒。
正因此,刘渊的起兵推翻了当时的反动的、腐朽的西晋朝廷,他就代表了广大百姓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的是进步的力量,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既如此,《狼密码》这本小说既具有了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又具有了现实意义。一千七百多年之前的那段匈奴人刘渊起兵的历史,今人重新书写就有了新的解读价值的可能。也正是这一点,《狼密码》值得我们今人读一读。
张俊杰:《狼密码》的美学价值
读了李迎兵的长篇小说《狼密码》,感到这是一部具有历史纵深感的鸿篇巨制。作家以白描式艺术手法,再现了一千七百多年以前的历史壮观场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迎兵在塑造刘渊这个历史人物时,没有拘泥于历史的故纸堆中,而是以小说的自由形式进行了大胆的虚构。在时序的变幻中,时而让人们由现代进入历史,时而又从历史回到现在。大跨度的穿插,造成了一种立体交叉的艺术张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家从人性的角度来解析一个几乎被正史搁置的争议人物。
刘渊本来是南匈奴人,而归顺魏晋之后,改姓刘。从刘渊受到西晋朝廷信任(其实是当任子),到他起兵造反,建立后汉,引发了长达二百八十余年的割据动荡,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对于刘渊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首次出场,李迎兵举重若轻地找到了描写他的特色。作家没有拔高或用特写镜头的方式来夸大这个历史人物。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描写刘渊的性格特点,从内在变化来展现他那不凡的人生。
作家在开头写到刘渊带着自己的手下人来到千年村,而是遇到了村里几个玩耍的孩子。刘渊很快和孩子们成为朋友,用打水漂来征服了孩子们的心。这表现出了刘渊并非完全是靠武力来征服天下,他更加重视以文化方式来收服人心的策略。在塑造这一历史人物时,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很有可能把人物脸谱化,从这一点看,李迎兵是从人物内在的心理来处理外在事物,这样描写历史人物就具有一定的艺术创新价值。
再如,作家写到刘渊最后的大结局,这是一个关键点。作家并没有把刘渊神秘化,而是写他不断受到征战中焦虑心态的折磨。从小说里看,他死的看似像一般人那样平淡。书中描写道:“刘渊在狂奔的御驾马车的包厢里喝光了一坛子酒,不停地呕吐着。后来,在剧烈的颠簸中,他的心痛病突然又犯了,一大口血吐了出来,紧接着,他的脸色突然变得黑紫,眼睛迷离,头一歪,人就栽倒在后头的坐位上。他起先还不停地挣扎着,扑腾着,嘴里嘟囔着,但手舞足蹈了一阵后,人就一动不动了。”
刘渊之死,以及之后的玉石俱焚的大结局,从平淡的描述中,却隐藏着刘渊对历史规律难以把握的巨大痛苦,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空间,这就好比是中国水墨画中的计白当黑,是一种空灵的美学尺度。
曹孝忠:读《狼密码》杂感
前一篇:舒锦润:《狼密码》的温度
后一篇:[转载]看看我们的新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