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迎兵
李迎兵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09
  • 关注人气:2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签售

(2011-06-26 16:30:09)
标签:

文学

杂谈

签售
北京东单明珠中外名酒城二层图书签售活动现场之一(摄影:李强)

签售
现场之二

  早在一周之前,活动组织者之一长江就说起这事。其实,你并不是喜欢不断地抛头露面,有时候过火的参与和炒作,很可能是对写作者信用度的透支和挥霍。尤其,看不惯那种没边没沿嘴上没有把门的那些所谓找到成功不二法门的市场化大师,在这个时候,我最想做的是一言不发,哪怕一本书也不卖,哪怕一劳永逸地执迷不悟在自己的太虚幻境里,也他妈的无所谓。可是,你有那么超脱吗?书的好坏,不在于作者自吹自擂,适当的介绍是可取的,但如果一旦失去一个度,失去一个底线,就把自己推到一种尴尬两难的境地。哪怕是有一个真正的读者,你也要以谦卑的心态来对待他(她)。早就有人说过,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写作者也如此。在活动的前两天,北京罕见地来了一场暴雨,据说在短期内竟然让整个城市的交通瘫痪。不过,幸运的是,2011年6月25日这一天,却是晴朗的一贫如洗,而东单明珠中外名酒城可是位于北京的准黄金地段,可以说天时地利都已经俱备,只欠现场的人气了。或许,把这个消息告知一些熟人来增加人气是对的。有在微博上你早些的几个学生朋友,分处于北京、福州、吕梁、太原、南昌、乌市、上海、天津等地,他们都给予很多的关注。除了这本书,你的眼睛盯紧了下一本书。

 

  文学与市场的对接,并非硬生生地马与驴的交配生出骡子那么简单,也并非让火眼金睛的投机商或者操盘手来人为去设计和利用就高枕无忧了。是的,市场讲究的是利益最大化,只有能把别人的钱忽悠到自己的口袋里才算牛逼里的战斗机,尤其能把你卖了也让你跟上点钱的这才算是久经市场历练的顶尖高手。而真正的文学可能并非以此为目标,文学由于自身的特质和个性,所以只能以关注人类内心和终极价值为己任,而不可能是随机应变的戏剧化脸谱化的准小丑表演。假丑恶衍生出来的一切变态扭曲的延伸,都能在具象化的生活市景里找到对应的例证。你一时间无法判断,甚至无法盖棺论定,但或许可以保持某种距离。因为,在任何时候,真正的文学不是被忽悠的对象,也不是某种急功近利的市场化的陪衬。文学始终是有尊严的。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文学的殿堂里供奉的只能是人性。所以,在这个活动现场,在这一刻,你应该特别的平和。关键时刻,有这么几个真心的朋友赶来支持,在你的心间突然间涌上来一阵感动。很多时候,你一个人时是孤独的,确实是这样。但这不是被孤立,更不是被掠夺,恰恰是在如此陌生的场合下,需要这种支持和感动。无法说出所有这些人的名字,但你一直在被这些名字所鼓舞。你的某一个行为,正是为了一本自己的书,为了在这本书的命运中画上一个哪怕是逗点的符号。你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这样。来到这个布置一新的现场,有些不太适应,突然觉得想冲上去占领高地或者赶紧无条件撤离。无法面对情况的急剧转化,这影响情绪。那时,李强在现场背后默默地按动快门。

 

  那个穿白色T恤的少女,是你的学生。少女与她的同伴,早早来到现场。她在代际上是90后,早些年出过一本集子,印得很精致。她就是出生于美丽的青岛的刘琳。是中国传媒大学编导专业。随行的同伴,也是一个90后的少女,可能叫乌日罕,是播音专业的。还有一个50多岁的老同志,曾经是我在鲁迅文学院普及部时的学生了。他很虔诚地买了一本《雨中的奔跑》。还有几个住在昌平的文学青年,大老远赶来。也就在这里的现场,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是另外一个60多岁的老同志,自费四万二出了一本硬笔书法集子,印了一万册,在北京潘家园市场那里摆开摊子卖自己的书,单打独斗,竟也辛辛苦苦大半年,捞回来本钱。作者不写书,而去买书,角色定位的混乱,甚至“不务正业”了。这究竟是写作者,还是卖书的?或者,兼而有之?问题是这样的境遇,对这样的老同志来说,确实很尴尬。北京的城管见了这位60多岁的卖书者,竟也能有几许恻隐之心,以至于对老人家法外开恩了。北京无愧于首善之区啊。这些故事,已经不单单是文学意义上追求了,而成了一种更为世俗的本色表演。这个老同志,辛苦归辛苦,但活得很充实。图书市场这一块,已经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了。站到市场的起跑线上,文学的光环早已失去了从前趋之若鹜的魅力。文学被孤独到被孤立的背后,有文学自身酸文假醋不关注现实不关注心灵的原因,也有在被住房医疗教育这新三座大山绑架之后的大众日益开始的对真正阅读和陶冶心灵感到了彻底的厌倦和彻底的空壳化。由此,图书阅读似乎仅仅是某些发达国家的全民经典阅读和全民深度阅读的专利。而这里,越来越被太多准新新人类的阅读习惯和偏狭趣味所主导,以至于不仅仅是逐渐地走向阅读的低龄化,而且是逐渐地弱智化、口水化了。当然,怨天尤人一点也不管用,也只有直面现实,也只有适应现实了。所谓这纯的文学,还是要放下架子,时刻准备做好委身于官家和市场,这样才能在围追堵截的四面楚歌中不至于全军覆没。

 

  格式和规矩,习惯与定理,都在这一刻土崩瓦解的同时,又不断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卷土重来。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法摆脱这个世界上对人自身的规定和限制。无论如何地起劲蹦跶,无论如何地吆五喝六,最后还不是回到了原点。个体生命的生的有限性,正是因为有了死的对应。活着,就是处于一种生命质量的不断变化之中,由年轻到年老,如同一张不断正在蜕化的皮,终究蜕化到原点,蜕化到虚无。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正是因为这种蜕化的无奈。就算不是虚无,蜕化到别的生命形式和存在的种类,那人所拥有的一切,又意义何在?是的,文学企图留住一点什么,但其实到头来什么也留不住。文字的记录,或许把人自身最闪亮的那一刻,最美好的那一瞬间,最灿烂的青春,定格在人自身的文字或者影像之中,可是要让一切活着的事物永恒不变实在是一种徒劳虚妄。人每一次失败后依然都抱有希望,而每一次希望之后依然感到的是失望。反反复复,不断循环,如同一个圆,一个不断叠加的圆,如同一棵千年的老树,如同老树的年轮。一天天,一年年,岁月的痕迹记录在你的脸上,你的身体每个部位,你的生理和心理的机能,牢牢地烙印着,最终让你一步步屈服,一步步退缩。文学的职责就是记录,就是对人的生命过程进行梳理,进行解读,给后来者以警醒和鼓舞。记得新近一次在北师大校园里看到那些一张张青春的笑脸,既是那么真切,又是那么遥远。至少与你记忆中曾有的那一切,与那个你所体验的年代已经拉开了距离,大相径庭了,甚至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并非他们。你所见识的那些青春的笑脸,如今去了哪里,想来让人伤感。这个意义上,你,李迎兵的这本书,这本被称作长篇小说的《雨中的奔跑》,总想企图在命运的重击下留住点什么。那一刻,并非完全留住的是青春的眼泪,应该还有那些在人生风雨和坎坷中赤诚的呼喊、奔跑和挣扎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