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兵:爱无止境,艺无止境(武江莹)

标签:
文学80后90后作家杂谈 |
按语:作为80后大学生的武江莹,一直是李迎兵多年来辅导的学生。她近期对李迎兵进行了一次采访。以下就是武江莹为此写的一篇文章。
李迎兵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2009年4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以上黑白图片来源《三晋都市报》“新书架”http://epaper.xplus.com/papers/sjdsb/20090623/n78.shtml
李迎兵:爱无止境,艺无止境
李迎兵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简介:
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从穷乡僻壤来到京城的外地青年,“我”与同样寻梦淘金来的外地女大学生宋歌的邂逅,是在北大校园,而童年的梅梅姑姑无疑是“我”的又一段不同于现在时的单纯恋情。在北京,她时不时地“跳”到“我”和宋歌面前,让“我”找不着北。主人公“我”思想情感的恍惚失落,以及在现代城市中生存的挣扎,乃至不断面临身体和内心欲望的矛盾冲突与膨胀,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在不同的时空领域和命运轨道上进行着南辕北辙的奔跑。
文学,对于我们很多热爱她的人来说是神圣美好而充满无限诱惑力的字眼。
对于文学,我们总会有或多或少那么一些话要说。那么,在一个作家的眼中,文学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当代文学的发展态势是怎样的呢?在追求文学的道路上,作家会有哪些困难阻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有幸采访了我的老师李迎兵。也就是在“老师李迎兵”和“作家李迎兵”之间做一些简单的梳理。
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李迎兵老师不仅回答了我预设的几大类问题,还和我谈了很多形而上的东西。与其说这是一次采访,倒不如说这是一次没有距离的悉心长谈。
文学:一种生活方式,人类的心灵史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文学?”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李迎兵老师的回答很简单,“选择文学,主要是兴趣而已。没有别的。”
“对待文学,”李迎兵老师接着说,“如同对待爱情,对待家人和朋友一样,一定要真诚,要执着。选择文学,实际上也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当官,当老板,实现人生的价值,可是我只觉得自己选择文学,就是一种宿命。人在文学里面是很单纯的。也许,文学维护的就是健康的人性。被权力和金钱所异化的人性,是病态扭曲的。文学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的抗争而已。”
我提起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为名为利而出书。李迎兵老师说,那些是文学附带来的,与文学本身无关。即使那样的现象很可能已经泛滥,但与文学本身无关。
“文学不同于历史,不是大事记,是因为文学所关注的是人类内部的世界,人类的灵魂。文学,就是心灵史,或者还是人类心灵的秘史。”
困难:艰辛成就文学?
成功总是不易的。在现实选择走一条路很难,而选择后坚持并取得成功更难。文学路上的艰辛,总是不言而喻的。
“曾经碰到过怎样的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这样的问题却又得到了李迎兵老师简单纯粹的回答,“文学最需要的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不是有意刻意为之。我不一定是天才,但要在文学上有所突破,必须是天才。这样困难就不成为困难。没有预设的困难。”
作品就像作者的孩子,每一部都有其实实在在、独特的感情在里面。
问起目前为止,有没有最满意的作品。李迎兵老师说,“……把‘最’去掉。《温柔地带》作为短篇的代表,是那一时期的情绪和生活状态的反映。《花神》、《抱得美人归》是中篇,有人物有故事,比较好看一点。《雨中的奔跑》是长篇,写了一年,内容和结构都有了变化,有一些想法在里面,力求注入新的活力,有一些探索。前前后后写了一年多,作为长篇,力求能够在文本中自圆其说吧。”
李迎兵,作家,评论家。出生于山西吕梁。曾就读于北师大作家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相关创作情况曾在《太原日报》、《吕梁高专学报》、《经济消息报》和《北京青年报》等报刊有过评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抱得美人归》,小说集《温柔地带》(作家社),长篇小说《校园情报快递》(中国戏剧出版社)、《雨中的奔跑》(由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后,在一些读者中引起了反响),长篇评论《浅谈小说创作》(《中国少年作家》连载)以及两部点评集(央视“读书时间”有过介绍)等。在《文艺报》、《社会科学论坛》、《文学故事报》、《北京晚报》、《吕梁日报》、《山西作家通讯》和《三晋都市报》等报刊发表杂文、书评100多篇,主要有《你爱北京需要理由吗》、《中国文学何以不说真话》等。曾在北师大、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作过多次文学讲座,反应强烈。历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辅导教师、《微型小说》编辑部主任、《中国少年作家》编辑、《长篇小说》副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