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文化 |

世态人情的长幅画卷——长篇小说《新城大道》代序
江南小镇的新城。
小说以此镇街道的“名人轶事”和“世俗生活”为轴心,牵涉和辐射出一群颇具个性的乡村人物,上至镇委书记、镇长,下至村长、老百姓。这些乡村的各色人等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出一幕幕鲜活的独具乡村特色的生活剧,生动地再现了当代农村的风土民情。这些故事,更像一幅乡村世态人情的长幅画卷,展现了农村最基层的老百姓和乡镇干部的生活现状和喜怒哀乐,也透露出一些鲜为人知的乡村故事。
这就是浙江作家叶贤状的长篇小说《新城大道》的大致情况。这也是2007年11月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反映新农村题材的好小说。
读这部小说的过程,让我多次想起作家浩然的《金光大道》。因为《新城大道》在某些地方的描写上,和《金光大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人物刻画上又有某种超越。书中那些描写乡村景象的情景,又让我想起了沈从文的《边城》,只是叶贤状在描画上又增加了一种较为强烈的时代感。
这部小说从艺术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首先是大量运用老百姓的语言,使小说的语言灵动鲜活,极具表现力。
一部小说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小说的语言特点。读着《新城大道》,扑面而来的是乡村的美丽风光和乡村小人物身上散发出的泥土般淳朴和憨厚的气息。而这些都得益于小说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小说的语言大量撷取和加工了老百姓的口语、俗语、俚语和顺口溜,用来表现世态人情,读来让人觉得灵动鲜活、耐人寻味而又亲切自然。
其次是以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出一群丰满的人物形象。
以生动而具有表现力的对话塑造人物形象,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特色。这部小说很少写人物的肖像和面部表现,也很少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一个人物形象竟然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随着阅读,在一个个令人不忍释卷的故事里,在那些幽默风趣的插科打诨的人物对话中,那些小人物的形象简直可以说是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仔细探究这种人物对话的设计,就会发现,由于作者以独具慧眼的妙手丹青,将人物对话设计得生活、准确和鲜明,在一句句对话中,那些人物的身份、地位、心理、情感和修养,无不在对话中一览无余,令人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创作技能和艺术功力。
再次,这部小说表现了原汁原味的江南乡村风俗,也是一大看点。比如,群众在镇政府门口贴的民谣,凸出了社会社情,也凸出了乡村风情。再比如第五章“特殊会议”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书记方青贴近乡民并能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一些真实感人的生活情景,有着淳朴浓郁的乡村神韵。
最后,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各色人等和人物矛盾,也没有回避基层中干群之间一时的紧张关系,不仅扩充了小说的容量,丰富了小说的内涵,而且增强了小说的乡土底蕴,也体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透的生活体验。
作者叶贤状是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班的同班同学。他近年来写作很勤奋,上一部小说集曾由当年作家班班主任、著名小说家、翻译家刘恪先生作序。这次,叶兄执意让我上阵,实为勉为其难了。
回顾了一下上个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长篇小说开始进入一个走向成熟的时代。我在叶贤状长篇小说《新城大道》里至少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他和所有当代中国作家一样,在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母语文学的返朴归真。应该说,这一点值得我们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