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父母的关系
(2011-11-21 11:33:45)
标签:
孩子学习动力父母关系渴望自信余轶非杂谈 |
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怎么办呢?
一位朋友常抱怨孩子没有学习动力,但是玩电脑和体育训练的劲头很足。他为此费了很多脑筋、做了很多努力:和孩子交谈、告诉孩子该怎么学习、请家教、故意把电脑弄坏等等。
听他说的时候我感觉有点惭愧,因为他为孩子做的很多我都没有做过。但是从效果来看,不做反而比做要好。
不断地去督促孩子学习、给孩子制定学习计划,你等于在用行动告诉孩子:我对你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没有信心,所以你需要我的帮助。当孩子接受了你潜意识传递出的信息后,他也会对自己没信心了。一个对自己学习能力没有自信、缺乏胜任感的人怎么会有动力呢?
我的那位朋友后来也意识到自己管得太多了,于是干脆就放手了,心想: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结果发现孩子成绩越来愈差,实在忍不住又得回来管了。现在就有些困惑了,到底管还是不管呢?
其实无论是管还是不管,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他的行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出发的。看着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着急了,于是去管。发现自己的做法很无效,感觉很挫败,于是就不管了。所以,当管与不管的出发点都是在自己身上时,对孩子就不会真的有帮助。
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呢?他需要你帮他制定计划吗?他需要你一直盯着他不许开小差吗?或者他需要你对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吗?他到底需要什么呢?父母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现在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我如何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看很多成功人士的传记,都能发现一点,那就是他们具备两样最重要的素质:对目标的渴望和对自己的信任。最重要的是,这份渴望不是一份虚荣、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内心的一种呼唤,无论这份渴望是写作、绘画、还是登珠峰、到南极。只要一个人能听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并深刻地相信自己可以去做到,那份动力是无法阻挡的。
所以,父母们真正需要做的其实就是好好呵护孩子心中渴望和自信的种子,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去了解自己、去体验各种可能。父母的作用就是陪伴和分享孩子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份体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还是无聊的,每一份体验都是宝贵的,因为每一份体验都在让孩子更清晰地知道“我是谁”。有时候,父母的作用更像一面平面镜,孩子通过你可以更清晰地看清自己,而不是从你这得到评判。一旦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这个生命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如同游戏的一个关卡,而在这个过程里,他是这个游戏的主宰者,如何过关斩将、如何获取胜利、如何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自己究竟能达到什么级别,都在于他了。他的学习动力会自动自发地产生,而且强大而持久。而父母,只是他的观者、陪伴者、分享者和支持者。
但是,能做到这些的父母,意味着他们自己首先就是一个这样来看待生命的人。一个自卑的父母,无法从潜意识里传递出对孩子的信任,一个每日忙着得到他人肯定、连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父母,如何知道去呵护孩子内心的渴望?很多时候,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可以透过孩子的问题看清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还在为孩子的学习动力较劲、失望和沮丧,请先了解一下自己的生命状态如何,你对自己满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