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爱孩子成长卡夫卡 |
分类: 在心与书之间穿行 |
曾经有缘读到一本写卡夫卡的书,是王和生写的《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拿起来一看,就再也放不下了。文章对卡夫卡人格和写作风格的形成做了精辟的阐述。
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人人的家庭。父亲专制,粗暴和野蛮,母亲对父亲过于顺从,不仅没有给予脆弱的卡夫卡应有的保护,还“为渊驱鱼”,使他长期暴露在父亲的粗暴、专制和野蛮面前,使得童年的卡夫卡内心充满了黑暗的感觉:畏惧、胆怯、不安、惊吓、恐惧、自卑和内疚……
作者不仅对卡夫卡的童年经历做了精细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这一痛苦的经历对他人格造成的影响。
书中说: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回忆,……那时母亲爱他,……否则他会感到没有生存的权利,他会感到自己从未降生。一旦有了这样的爱,那么无论一生中发生了什么事,无论受到怎样的伤害,人始终能回顾过去,……他能够爱自己,并且无法被摧毁。如果他无法回去,他就可能被摧毁。只有当你本已破碎,你才有可能被摧毁。由于我儿时的自我从未被爱过,因而我本已破碎。要是你在儿时给我爱,你就给了我完整的人生。”
“如果个体获得了基本的存在性安全感,那么,通常的生活环境就不会构成对他自身生存的持续威胁;反之,个体就会感到持续的、致命的威胁,并形成存在性创伤,产生存在性不安。个体会感到自己生活在不确定、不安全甚至危险的世界中,他将感觉不到自身内部稳固的一致性和内聚力,感受不到自己的身份和自由意志,也无法相信自身的真实、美好和价值。”
卡夫卡作为一个作家,无疑是成功的,但他作为一个人,活得实在很痛苦。他的作品好像是盛开在他的伤口上的一朵鲜花,因为伤口经久不愈和无比深入,使得鲜花异常鲜艳和美丽。
这究竟是谁的错?作者说:“然而不管怎样,不管父亲让我们感到了暴虐。疏忽还是无能,那最终并非他自己的过错,相反毋宁说是他对我们的爱使然。简言之,是生活与世界的本性使然,是非理性使然。”
如果这真是生活与世界的本性使然,那这种本性又来自何处?我想,它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恐惧我们不能生活得更富裕,恐惧我们不能出人头地,恐惧我们被适者生存的世界所淘汰,恐惧死亡的阴影。恐惧像一根无形的鞭索,在不停地抽打我们,逼着我们无休止地去索取,去“积谷防饥”。当我们的后背在被鞭打的同时,我们手上也拿了一根鞭索在抽打我们的孩子。
卡夫卡是这类孩子的典型,终其一生,他被童年时所形成的恐惧不安和罪恶感所折磨。透过作者对卡夫卡一生的描述,我不仅看到了卡夫卡,也看到了卡夫卡身后的阴影,那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未知的恐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