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无“钱”

标签:
家训大桶祖上口粮子孙后代北京 |
分类: 人 |
对此,我的父辈们很有感慨,那些祖上留下的口粮不知爷爷弄到什么地方了,他们好像也从来没有真正吃得多好多饱----倒是后来落下了一个坏出身。
我怀疑我身上缺失这种“省油”的遗传,有点儿钱总搁不住,想着法要花出去。对此,父母颇有微辞,而我总是反讥曰:钱花完了不是还能挣吗?
这话不是没有我的道理,父母70多岁了,攒了一辈子钱,没想花钱去享受一下人生,比如一起出去休闲集餐或外出旅游。退休了,有时间了,积攒了两钱,却没有了力气,想走也走不远了,想想都感觉亏。
刚工作后薪水不多,压力也很大,但不想苦着自己,手头一分钱没有,竟想买房,父母责备我不自量力,劝导我等积存了钱再买,但我不这样想。在我看来,房子是必须品,迁徙的候鸟也得给自己弄个巢,这是一件人生大事。即使没钱,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我也不能让自己漂着,不能因为没钱而不要“窝”,从而影响到我的心情,影响到我的生活质量,影响到我的精神状况。
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北京市中心,我贷款给自己买了套二手房,虽然面积不大,但房子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房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装修,完工后靠在门口,对着房子不无欣慰地说,这是我的家,我自己的家,那份从容和踏实从心底一点点的漫游到心里,温暖如春。每次下班,回家的愿望催促着我,推开家门,脱了外套,在这片自己的天地里,我任意消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无限地幸福----想来,只这种一往无“钱”舍得的精神才行。
祖上的家训,考虑的是怎样挣钱攒钱养家糊口,或是省吃俭用为了子孙后代不缺吃穿,他们很少挣到钱现在就花掉的,除非必须,他们只想着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其实美好生活不用等到将来,现在就可以拥有。这,也是祖辈们和我们这辈人生活观的一大区别。在我看来,挣钱会花才是理性的,借贷消费是一种很划得来的生活方式,花将来的钱,现在享受,值!试想,攒十年钱去买个房子和买个房子用十年还清,那个划算?我看就不言而喻了。
有人说,挣钱决定着我们的物质生活,花钱则决定着我们的精神生活。我想这话一点不假。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发现花钱其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为将来攒钱,令人感动,却不值得。幸福如果期待在将来,那快乐就难以呈现在现在。
同样的道理,花钱与挣钱其实是一致的,挣的钱只有花了才会有意义。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会花钱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懂得“舍”,也懂得“得”。得失之间,不因物喜,不以已悲,淡定从容,这样风雨人生中,也赋予了生活本身以丰沛和葱郁的生动和永恒的张力。于是,花钱便是生活中一件主动的、积极的消遣,而不是被动的、无奈的、消极的积累。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却有很多人不明白。生活从来就是这样,很多人很少在生活中寻找到乐趣,就像手里攒着钱舍不得花一样,钱挣得辛苦,花也不快乐。他们很难从生活过程中体会到得失的乐趣,很难把生活有机而幸福地结合在一起,日子一天一天地流走,其实流走的并不是生命,而是一种负担。只有把握现在才能大步向前走,现在的是一种收获,收获的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的动感,没有过去与未来,没有包袱,轻松而自在,那才真的是一种灿烂的生命历程。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