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长安--侠气华山(之八)

标签:
this北峰险道中峰韩愈华山文化 |
分类: 地 |
侠气华山
小时候看电影《智取华山》时就有个梦想,这样陡峭奇险的山,要是能登上去看看真是不得了,后来看金庸的《华山论剑》,梦想增加了一股豪侠壮气,挟裹着让人倾城倾国的书剑情怀,让人倍感神秘而又神圣。这以后,我便有了一种莫名的情感,每次看到山,总会要想起华山----倒是落下了一块心病……
到华山脚下时突然想起贾平凹的散文《三游华山》,平凹称自己三游华山却未登上华山,不知真是被华山脚下风景所惑,还是体力不支,找了个借口,曰:若真上了山,怕是享用不了,所谓“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但好花折在手,香就没有了。”似乎确有道理,但还是感觉有“诈”!这老先生未必没有登上华山(因为坐缆车可以不费劲),只怕是写完了山下的美景,再到山上,已是穷辞潦倒,无法下笔罢了。这样一想,便撂下山脚风景,毫不迟疑地仰望斧劈刀削的山峰,将心思与山峦一起直插云霄----谁与争峰?心曰:我自壮观!
华山为五岳之一,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山有五峰,有记载曰“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东南西三面均为悬崖峭壁,唯峰顶北倾劈开一道,所谓“自古华山一条路”。时为2月,华山还未披翠,赤裸的巨大岩石山体状莲花 在天地之间辉映成莲蓬般的天光。
天色空朦,我们行走在山脊之上,如走在天际,真有如梦如幻之感。登临北峰,天地初开,李白诗:“西岳睁燥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然北峰之上,仍有山脚下之感----南峰正傲视着我们。华山五峰中南峰最高名“落雁”、东峰名“朝阳”、西峰名“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峰登高处,极目四眺,似在仙境之中,有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感喟。
北峰三面绝壁,一道山岭通往南面山岭,山势孤耸,十分险要,是易守难攻之地,电影《智取华山》就发生在这里。北峰前行,到擦耳崖,顾名思义,路窄依壁,只能贴壁擦耳而行。过上天梯、日月崖等险道便是苍龙岭。
苍龙岭是通往华山东、南、中、西诸峰的必经险道,长不足千米,宽仅 1米,两边是悬崖绝壁,稍不留神,恐沉深谷,香消玉殒。当年韩愈在此岭之上,进退惶恐,作遗书投于崖下,今有韩退之投书之处,成为趣谈。韩老与我同性,一直引以为荣,然“韩愈投书处”却让我大跌眼镜,要知道韩老乃唐宋八大家之首,享有“苏海韩潮”的盛誉,自是胸襟博大,大勇大谋之人,竟在此毁损了一世之名,可见其凶险。
也许登高涉险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人生历程中的征服与欲望,我想人们之所以不畏艰难向这条险道挑战,就是要证明自己的力量和勇气。那执剑笑傲江湖,煮酒论剑,睥睨天下的英雄气概;那荡涤胸襟,回肠百结,放荡不羁的壮士烈魂。烧我了多少曾经少年梦……现在,我们已然是一个仗剑天涯的游侠,仗着一身绝技,飞崖走壁,幻影成魔,山脊之上有“乌蒙磅礴走泥丸”之气势。一行朋友们似乎脚下也在飞……心情都不错,在这种远离都市的山峦之中释放心情,时不时地嚎叫几嗓子,像是中了魔似的半疯半傻,神志不清,鬼哭狼嚎般地放纵自己。于是在削壁横空之中,我们终于实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圆梦之旅。
及到中峰,同行人中有弱者望山生畏,止步不前,玉女祠傍坐下,抬头向天近,俯首白云低。中峰又称玉女峰。春秋时有一年青人名萧史,善吹洞箫,引来秦穆公之女弄玉的爱慕。弄玉抛弃荣华富贵,与夫君同来华山隐居,玉女峰由此得名。玉女峰形如鸟头,峰顶有一巨大的石梁,形状像龟,后人为了纪念不慕荣华的弄玉在龟背上建有玉女祠。读罢典故,紧张、兴奋、疲乏突然获得了超凡脱俗的轻松、宁静与安详,沿途所见、所闻、所思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华山路,心灵和人格的升华之路。每登临一处,心胸即便敞开一扇,一切尘寰浮华,个人荣辱,尽抛天外。
因天色已晚,加上同伴畏葸不前,到中峰我们便回头下山了,一路懊悔中一路安慰自己,想想平凹三次到华山只在山脚下,我来一次好歹登了两座山峰,心里稍安一些……留着下次再来吧。一阵清风吹过,山路迂回之中,看见一挑夫背着背蒌轻松地向山上爬,问及,答曰:送食品,每天两个来回,40元钱。看来登山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生活需要,而我们却是寻找一种精神境界,人生各有不同,登山也是如此。
华山未能游完,当算是一游华山吧。心愿未能尽,下次二游华山时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