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眼泪:玩具六大陷阱
标签:
教育 |
母子共读篇
查找小病毒(配插图)
1.
2.
3.
4.
5.
6.
平安警语
玩具最重要的是安全。
平安童谣
弓箭枪镖不好玩。
严防可拆小零件。
塑料薄膜别套头。
小心易燃与怪味。
-----------------------------------------------------------------------------------------
父母参考篇
妈妈的误区
身边案例
有一次在深圳,我打的到一个大礼堂去讲课,接我的人坐在副驾驶座上,随手翻阅我写的《平安童谣》,看到里边有一个“鼻子、耳朵、眼睛和嘴巴的故事”。
司机说,他有一个两岁大的儿子,刚会说话。有一个星期天他们爷俩在家里玩,儿子说:“爸,鼻子,鼻子,鼻子……”他说:“你鼻子怎么了?”他正好手里拿着个小吸铁石,想跟儿子开玩笑,就把那吸铁石往他的鼻子上一搁。奇迹发生了,吸铁石吸在了鼻子上,他惊讶地说:“嗯?你有个铁鼻子呀!”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小男孩把小玩具都拆了,还把小螺丝塞到两个鼻孔里。父亲赶紧把儿子抱到医院里去,在医生帮助下,孩子这才算没事了。不过这个当爸爸的,直到现在也没有真正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还跟我们说:“鼻子里边有这么多螺丝,搞不好将来得流鼻涕。”他根本没意识到,这有多危险!螺丝进得再深一点就是气管了,大脑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因缺氧而坏死,就算能救回一条命,人也十有八九会成为植物人。我们应该告诉我们的孩子,人这个脑袋上,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都是危险的地方,要保护好这些地方。这就是“鼻子上有吸铁石”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王大伟提示
1.肮脏的内充物。布娃娃裂口处撕开。从破口处可以看到,布娃娃的肚子里塞满了脏兮兮的破布条和黑棉花。
2.没有玩具合格证。小商品批发市场儿童玩具合格证、商标齐全的不到三分之一。有的外包装上字迹模糊,没有生产日期、厂址及注意事项等,有的根本没有包装。
3.多数家长不知玩具标准。有调查显示:仅有27%的家长在购买玩具时会注意查看“3C”认证和“警示说明”,53%的家长对此并不在意,甚至有近六成家长并不知道合格玩具都有“3C”标志。
4.玩具频频伤害孩子。据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每年都会接到儿童不小心吞食玩具、被玩具弄伤的病例。
一个盛放针剂的正方形小纸盒装满了硬币、玻璃珠、笔帽、玩具上的配饰等小物件。
玩具有哪些危险?
1. 窒息、勒伤
玩具机械物理方面的质量问题通常会带来窒息、勒杀和伤害三类危害。
窒息:小玩具、小零件或合理可预见滥用过程中产生的小物体,均可能使幼童吞食哽噎或误入气管造成窒息危险;玩具包装袋过薄,或封闭式玩具缺少适当的透气装置,对儿童会引起窒息危险。
勒杀:绳线过长或强度过强时,可引起缠绕勒伤危险,直接危害儿童生命。
伤害:玩具存在或者经合理可预见的滥用会产生锐利尖端/边缘或危险突起,都有可能对儿童产生刮伤、划伤和刺伤的危险;因设计或制造不当造成的小间隙易存在潜在的夹伤危险;游艺设施等室外承重玩具因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倾斜或倒塌,有可能造成砸伤、摔伤儿童;高能或尖头弹射玩具会伤害儿童眼睛、皮肤,严重的会带来生命危险;声音较大的玩具则可能会对孩子的听觉造成伤害。
2. 火灾
儿童在与一些易燃的玩具(如洋娃娃类填充软体玩具、化妆舞会的假发面具、化学实验玩具等)密切接触时,一旦遇到火险,这些玩具或材料燃烧时的火焰蔓延速度应在造成伤害之前让孩子有时间搬移、扔下或者离开玩具。若选用的原材料不能阻燃,就很有可能烧伤孩子,甚至危害生命。
3.中毒
儿童玩具使用原材料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所带来有害化学物质也具有多样性。儿童尤其是6岁以下的幼童,对危险的认知度很低,喜欢将手上的玩具放入口中,这样玩具中的有毒成分很容易通过唾液进入儿童体内,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害。
危险自测表
1.
2.
3.
4.
5.
6.
以上六条,每条五分。有一条存在,为较大危险隐患,如果达二十分以上,进入红色预警,必须马上消除。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