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潜意识

(2019-09-26 09:47:51)
 关于潜意识

     在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中都包含着潜意识的成分。许多著名发明家的经验说明,他们的灵感往往是潜意识作用所产生的。如何有效地激发潜意识产生灵感并把握住那一闪的灵光呢?

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完全随机思维方式”,要放弃一切语言的、思维的定式,进入“无”的思想状态,完全放松身心,完全进入清净的自由态,从而以新的综合思维进入他人思维,使人类智慧升级。并由深层潜意识进入宇宙思维。

    松弛头脑,发挥潜意识功能

    灵光往往闪现在有意识的思考之外,尤其是在紧张思考之后的轻松消遣状态之下,更容易出现神奇的想法。爱因斯坦是在床上想到相对论思想的深奥的概括,坎农、彭加勒都说是躺在床上睡不着觉时产生出色的设想。在半睡眠状态,在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朦胧醉意之中,催眠,静坐参禅、散步,乘车时,茶馆酒店中……都会引发潜意识。

     梦是通往创造的源泉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是通往无意识境界的捷径”,而许多创造源自无意识或潜意识。许多创造性的突破是梦的功劳。1922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接受诺贝尔奖时宣布:梦对他展示了原子的结构。凯库勒在梦中看到蛇咬自己尾巴的圆圈形象,发现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伊莱亚斯·豪也是在做梦时发明了现代缝纫机。同样,在艺术领域,梦也给人们带来了创作灵感。

     虽然人人都做梦,有人统计,一般人平均每晚约做梦2小时,但是梦也许是最未被人利用的一种资源。

    引发“优势兴奋灶”,引导潜意识的方向

    调动潜意识功能,捕捉灵感闪光,要求高度的意识努力,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灶,诱导出要想解决的问题的潜在目标,使大脑对外部刺激的敏感性在这个部分得到大幅度提高。否则,即使睡觉做梦、醉意朦胧,在大脑皮层的有意识思维受到抑制之后,诱发出来的潜意识就会出现毫无意义的、甚至十分荒谬的结果。例如有一则关于一名糊涂司机的“新颖事迹”报道:

    美国明尼苏达州29岁的司机赫特,曾经在一家肉类加工厂工作,不久前转到一家殡仪馆驾驶灵车。他嗜好杯中物,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一天酒后驾车,糊里糊涂把载着一具老翁遗体的灵车,按照以往熟悉的行车路线驶抵肉类加工厂,并将用袋装着的尸体搬下车,放到输送带上。工人解开尸袋时赫然发现袋内装着的竟是一具人尸,大为惊异。警方认为他并无存心偷尸,是潜意识作怪没有控告他。但是死者子女却起诉殡仪馆老板,指控其疏忽处理其老父遗体,要求赔偿损失。

     潜意识机制的探索

     潜意识也叫下意识、或无意识。仅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这个概念的混乱不清。尤其是在当前,一般将思维活动划分为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两类,使潜意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不可捉摸。潜意识这个词已经被广泛应用、借用、滥用,不免鱼龙混杂。有时它是“百宝书”,集中了许多真实的智慧现象,为研究其本质和机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时它是“寄存处”,成为无法判断和说明的现象的隐蔽所;有时它变成垃圾箱,为虚假事件所充斥。这三种状态在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生命特异现象中有更多表现。我们宁可从积极意义上探讨人类的潜意识,因为其中包含着极大的、有待开发的思维潜力。

    目前,潜意识的机制远未被弄清,对潜意识或无意识思维现象至少有三种解释:

      深层记忆功能的闪现。

    人们在生活过程 中从客观世界获得大量印记。据美国数学家冯· 诺依曼估计,大脑能够容纳1020单位的信息量。但是每个人能够利用的记忆能力不超过天生记忆能力的10%。在头脑中贮存的其它90%的感觉、知觉、经验、知识已在意识活动中被遗忘掉,只是在无意识中被保留下来,因为大脑皮层下层某些部分或某些功能单位保持这种长期记忆的功能,在被激发的情况下可以重新浮现,转变成灵感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森认为“意识心理正如浮在水面的冰山,是心理可供观察的部分,但是仅代表心理的一小部分而已,而潜意识心理深藏于记忆表面之下,它支撑着浮现构想于外的意识心理,就如水下之冰山支撑着水上之冰山一样,它是持续不断地在思索和解决问题。”

    弗洛伊德则确信,每一个构想都源自于潜意识,至于其转变为意识则是根据心理仲裁者对构想的抗拒程度而定。如果构想被仲裁未可以接受和安全的,它就被转到意识层了。

     潜意识是生命进化过程中保存和淀积下来的心理活动的痕迹。人类祖先曾经体验过的心理活动,逐代相传和累积,隐藏在潜意识之中。这种假设提出某些生活现象作为佐证,例如许多人怕蛇,即使是无毒的蛇也对之厌恶、畏惧,似乎生来就会有这种心理状态。爱是人类值得珍视的情操,同样也是遗传发展而来的。

智能与遗传的关系几乎还是现代科学对智能研究的最薄弱的部分,因为整个获得性遗传问题都还有待实验证实,何况更高级的心理活动的遗传问题。初步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潜意识与有关记忆的遗传性方面,因为记忆被看成是思维活动的心理基础。

    美国长岛的一个研究所发现一种基因(Creb),是人类和鼠、果蝇等动物的记忆所必需的。当学习和记忆客观事物时,Creb基因是大脑细胞活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起着增强记忆的作用。如果缺少这种基因,连刚刚发生的事件都记不住。

    更深入的研究是,通过增进记忆药物和抑制记忆药物的作用对比,对记忆的分子水平机制作了某些探索。研究者推测,记忆也具有基因控制的遗传效应,即基因DNA模板活化,转录信息RNA,再转录为蛋白质,而特殊蛋白质再影响记忆。

    例如有些实验证明,学习和记忆与蛋白质、RNA和乙酰胆碱等与神经脉冲的传递物质的合成有关。通过迷宫试验,发现屈氏鼠脑内的乙酰胆碱和胆碱酯酶活性高则比较聪明,并且可以提取和移植。把老蜂脑体蛋白质分子,用微型注射器注射到正在形成的幼蜂脑体内,这种幼蜂第一次放飞就能回巢及觅食。似乎脑蛋白中存在着支配行为的遗传因素。研究者认为,记忆与两个基因有关,它们是dunce及rutataga编码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

     特异思想信息论。俄罗斯生态学家福明对未来的人进行科学预测:信息爆炸与人们需要15—20年的学习和消化信息的低能状态的矛盾加剧,于是探索发展通过人类感官,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得到信息的可能性成为人类追索的目标和愿望。一些科学家认为可以通过微小波场或心灵感应来实现这一目标,也有人认为有可能使用目前的物理仪器尚无法测定的某种波或者力场的能力来完成这一工作。尤其是人体特异功能的开发,有可能成为人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例如,用意志力挪动物体,特异悬浮,即在地球引力场中通过改变机体分子的方向,在空间移动。有了这种能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就能够窥测人们的内心世界。福明认为,当代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俄罗斯伟大学者韦尔纳茨基的预见:“内心多半是信息场的聚集点。因此,似乎人将成为整个文明的完整信息场的固定用户”。从而他进一步预言,未来社会是独立的个人在统一的信息场中的社会。未来的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要小得多,原因在于统一的信息场可以使人得到任何必要的知识。而且每个人的思想都将变成大家的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