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述、共景、共情

(2016-05-07 10:45:58)
一、聊天与访问的质的区别
访问调查是一种研究者在自己事先规定的范围之内的询问,因此必须防止跑题,客观上就束缚了被访者的主体表达与呈现。聊天调查则相反,它虽然也会从某个主题开始,但是不仅不怕跑题,而且把它视为被访按照自己的逻辑对于聊天主题的发挥与引申,视为理解主体的重要的与难得的途径之一。
我们把聊天界定为:为最终达到某个研究目的,研究者进入到被访者自己的情境中、以被访者为主体而进行的互动式的无限开放的交谈与讨论,因此简称为“共述”。其基本特征是:
1)不是按照研究者的逻辑进行,没有提纲也没有提问,而是激发被访者主动提出话题与发起讨论;
2)以“主动交换”为互动中研究者的行为准则,包括情感的交换与信息的交换;
3)不存在“跑题”的问题,所有的信息以及与被访者的相处都有助于研究者对于被访者的了解与理解。
聊天技巧
聊天调查的一切操作技巧的原则都是为了激发作为主体的被访者更好地呈现自己,更多更深地与研究者开展互动式的交流,而不是像访问调查那样追求“更加巧妙的提问”。
笔者并不准备构建出聊天调查的理想模式,仅仅是根据自己的调查经验,提出4个要点。
*以“建立信任关系”为首要目标;
*看人下菜碟;
*必须真诚而且投入;
*顺着对方的思路走。

笔者具有一定的交换意识,即首先介绍自己的情况。只是很遗憾,笔者当时的经验非常有限,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交换的重要性,因此没有记录下来笔者是如何介绍自己的以及在聊天过程中双方是如何交换信息的。

二、旁听
旁听,就是研究者作为旁人在一边听取(辅以观察)别人的谈话,主要是聆听被访者与他人的谈话,也包括那些与被访者相关的其他人之间的谈话。
旁听不是偷听,由于研究者与被访者都处于同一个场景中,因此称其为“共景”。但是研究者应该尽量弱化自己的在场,努力保持被访者与其朋友始终作为交谈的主角。如果研究者参与过多,调查就会降级为聊天调查,仅仅是聊天对象多了而已。
旁听方法要考察的是被访者在他自己的人际关系中的主体呈现。互动不是发生在研究者与被访者本人之间,而是发生在研究者与被访者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概括而言,旁听的特点主要是:
1)研究者的弱化与情境的自然化,换句话说,研究者是作为旁人在场,对于被访者的干预最少,被访者足以在最大限度上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自由自在地呈现自己。这是最为根本的特点,也更加有利于发挥定性调查的优越性。
2)交谈的话题不是研究者发起的,是被访者(或者他人)发起的。虽然发出的信息有可能良莠不齐,但是必定更加生动丰富,尤其是往往会超越了研究者的逻辑框架。这无疑是定性调查的更高境界。
旁听的这种特点也带来了以下两大优点:
一是,与其他方法相比,旁听往往可以起到测“谎”的作用,既包括故意撒谎,也包括“职业化掩饰”与“社会主流化表述”。因为人们在熟人面前更加难以撒谎,也难以“装洋蒜”。但是这里需要强调:从主体建构的视角来看,定性调查中其实并不存在问卷调查中的那种“测谎”的问题,因为“谎非谎,测非测”。也就是说,在非常多的情况下,所谓的“谎”其实是被访者在不同的情境下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表达出来的真实呈现。这就是在“纯粹观念表述”与“面临实践选择”这两种不同情境下表达出来的不同的真实呈现。
因此,旁听中如果“测”到了“谎”,其实是天赐良机,可以从中加深对于被研究对象的多侧面、多情境、多意义的理解。另一个优点是可以探索到更多新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研究者很难靠“问”来获知的。还有些话题,作为外人来问,会显得很突兀。更为重要的是,很多旁听到的内容是研究者打破脑瓜也无法“设问”出来的;即使再有社会学的想象力也无能为力,尤其是在探索式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异文化”的研究中。
旁听的技巧要点:
首先,旁听要能够听得到,就必须与被访者成为最低限度的熟人,即被访者已经习惯了研究者的在场。只有这样,研究者与被访者及其人际关系才能共处于同一个场景之中,研究者的“共景”才不至于破坏被访者与他人聊天的自然情境,参与聊天的他人才能处于自在之中。
其次,要少插嘴,弱化研究者的“在场”,也就是尽量减少研究者的介入及其带来的影响。研究者旁听到的对话是两个或多个被访者之间发起和发展的,研究者是被动的,而被访者是主动的。研究者的主动性仅仅体现在“听”这个动作上,而尽量不要介入到谈话之中。
第三,要话里听音。能够听出各种各样的暗示、隐喻、言外之意、话里有话、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等等。这就需要研究者把旁听到的内容与现场观察到的谈话者的动作、表情、神态等联系在一起来理解,而不是仅仅充当一个录音机。
第四,不仅仅记录旁听的内容,还要记录整个“共景”。最主要的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与被访者交谈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的基本特征与情况,研究者参与到其中的原因、机会、对方的反应,整个交谈的场景与情境,参加者的各种非语言表达等等。

三、共情:体验与感悟
笔者曾经把一本书取名为《情境与感悟》,意在表达切身体验和感悟是定性调查方法的灵魂;是诠释“为什么”之类的定性研究问题必需采取的方法之一。很遗憾的是,不管是既有的教科书还是论文,都尚未把“体验”作为一种调查方法加以总结、分析与论述。
体验是研究者对于被访者的整个生活情境的理解与感受,是研究者与被访者的生活情境之间的互动。它最终要实现的是“共情”,也就是能够像“其中之人”那样来理解、表述与解释所要调查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者必须把自身作为被研究对象放入整个调查之中,通过反思研究者与被访者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来领会后者所包含的全部意义,从而实现对于被访者的整体理解,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释某个调查目标。
体验的前提条件是身临其境、自我纳入;操作要领是思索差距、琢磨意义,最终目标是融会贯通、“仿真反映”。只有如此,研究者才能在调查过程中获得感悟,而不是仅仅获得一些文本。

四、层层递进:主体呈现与双方互动的扩大
聊天的关键是“共述”而不是“问答”。它体现的是研究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考察的是被访者在这种互动关系中的主体呈现,而研究者自身的主体性则体现为激发谈话与参与交谈。
旁听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被访者,而是主体的扩展。旁听的关键是实现“共景”而不是仅仅倾听。在旁听中,研究者互动于被访者的人际关系,旨在考察被访者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之中的主体呈现。体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共情”而不是“客观测量”。它体现出研究者与被访者的生活情境之间的互动,强化了研究者的身临其境的理解与反思。
这三种方法在“主体扩展”与“互动扩大”这两个意义上层层递进。这样,研究者才能够在层层扩大的互动中理解层层扩展的主体呈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