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间心理学

(2015-12-19 23:01:04)

时间心理学的前四条法则: 1时间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逝的更快 2当我们进入新环境或者体验新经历的时候,时间流逝会很慢 3在专注的状态下,时间流逝的很快 4完全没有投入的时候,时间流逝的很慢。时间是自我意识的产物 

 

《时间心理学》试读:1. 时间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逝得更快

下面是我一个朋友提供的有关时间消失的例子。15岁那年,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去法国的旅游。他虽然不幸就读于男子学校,但幸运的是当地女子学校的女生也会参加这次旅游。你猜对了,他的这次旅行很愉快,喝法国啤酒,抽法国香烟,而且和其中一个女孩开始了青涩的恋爱。 一年后的一天,他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发现对面的两个女孩很眼熟。过了一会儿,他想起这两个女孩也参加了那次旅游。他突然意识到上次旅游过后已经差不多快一年了,这次偶遇勾起了他的很多回忆。他告诉我说: 那一年似乎十分漫长。虽然那次旅行的大部分时间我都痴情地迷恋着她们,但是一年的时间还是让我忘了这两个女孩的摸样。我想走过去和她们聊聊,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她们恐怕已经忘了我(虽然这是在为我的害羞找借口)……如果现在问我是怎么看待那一年时间的,我会说它大约相当于现在四年的时间。 当然,时间心理学第一条法则十分常见,因此不需要用例子来解释。所有人都会想:为什么感觉每一年的圣诞节来得越来越快;当一年快结束的时候,你为什么能够习惯于在签支票时写下新一年的日期;为什么你会觉得好像昨天还在给孩子换尿布,而今天他们就已经快大学毕业了…… 每次我做讲座或者参加研讨会时,都会陈述这个法则并询问在场的人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然后记录下相关数据并整理出来继续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者中超过93%的人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消逝得更快了。事实上,大部分20岁左右的年轻人都不赞同这个观点,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时间会加速。另外,据心里学家所作的问卷调查发现,几乎每个人——包括大学生——都感觉时间比过去(当他们的年龄只是现在的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时候)消逝得更快。然而最惹人注目的是,许多实验结果都表明,如果让老年人来猜测时间段的长短,或者再现这些时间段,他们所猜出来的结果比年轻人要短一些。 -------------------------------------两个人生阶段---------------------------------------- 有时有这样一种说法,人都会经历两个人生阶段,即5岁以前和5岁之后。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人在5岁以前的生命会包含大量的时间。有这样一种可能,即我们在5岁以前所经历的时间量和与5岁以后的70多年所经历的时间量是一样的。正如比尔布莱森(Bill Byron)在他的童年回忆录《霹雳男孩的生活与年华》(The Life and Time of the thunderbolt Kid)中所说:因为时间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流动得更慢……如果按照成年人的说法来计算,(童年)会持续几十年的时间。 在我们一生的头几个月里,我们好像根本就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根据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他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查考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调查,在我们一生的头几个月里,我们生活在一种无空间状态中,我们不能区分不同的物体之间,以及物体与我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和世界是溶合在一起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在哪里结束,也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同时,我们也生活在永恒的状态之中,因为——和我们不知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区别一样——我们不能知道这一刻与下一刻的区别。我们不知道事情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正如超个人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肯威尔伯(Ken Wilber)所写,对一个新生儿来说没有真正的空间……就像自我与环境之间没有隔阂,没有距离或者区分。因此,同样也没有时间,因为空间中的一系列物体都无法被识别。 只有当我们的分离感开始形成,我们才开始从不受时间影响的领域里慢慢脱离出来。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这种概念在大约7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形成。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认识到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与世界是彼此分离的,并认识到不同物体之间的区别。这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我们开始意识到不同事件之间的区别。随着语言中现在时态、过去时态和未来时态的发展,我们开始感知到时间的先后顺序,感知到过去和未来。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这个过程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意识到人的到来和事情的开始;第二个阶段,我们意识到人的离开和事情的结束;第三个阶段,我们意识到人或者物体移动时,它们之间存在距离;第四个阶段,我们开始能够测量移动的物体之间或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此时我们就已经形成了时间顺序的概念。 时间概念形成后,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受制于时间。时间的加速并不只有我们成年人才能够体验得到,它很可能在幼儿时代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如果这种顺序概念是自我分离感所引发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自我概念越强烈,顺序概念就会越完善——意味着时间消逝得更快。对于一个2岁的小孩来说,时间确实在流逝,但是却是以一种慢得难以置信的速度。但是随着孩子自我概念越来越完善,时间消逝的速度也会变快。与3岁小孩相比,4岁孩子就会觉得时间过得更快一些,而与6岁小孩相比,7岁孩子也会觉得时间过得过快。 但是,我孩提时代去康威(Conway)的旅行表明:即使是在67岁这个年龄,与成年人相比,时间也消逝得慢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小孩总是觉得时间的流逝量要比实际的多很多,他们总是抱怨时间过得太慢了。正如比尔布莱森书中所讲,对孩子来说,在下午炎热的教室里,时间会比平时慢5倍;汽车旅行超过5英里,时间就会比平时慢8。当小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时,小学老师们就该注意到这一点——对他们来说一节课似乎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而一天也只是短短地从早上9点到下午330分而已),但是同样的时间对孩子来说,就像被拉长了许多倍。在育儿实践时也要留意这一点。最近有许多关于将孩子交给托儿所照看会有什么影响的讨论,其中有一个方面应该纳入考虑范围:在离开父母之后,孩子们对时间是怎样一种认知。比如父母每天早上8点将孩子送到托儿所,下午5点接回来,然后在哄睡前和他(她)玩耍2小时30分。这9小时30分的时间对成年人来说都已经够长了,对小孩子来说则更甚。被拉长的时间可能会强化因分离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潜意识抵制,削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联系。 小孩子的时间感在其他方面也没有发育完善。他们不能准确地估算事情持续了多长时间——实际上,他们在67岁时的时间感只局限于秒。他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也没有一种清楚的顺序感。当24岁的小孩谈论他们做过的事,或者复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时,他们几乎总是混淆事情发生的顺序,他们通常是根据关联性而不是连续性将事情归集在一起。同样地,他们普遍不能将一系列图片排列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他们对未来的意识也是有限的。我们常常忘记未来和过去并非真的存在。它们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真正存在的是现在并且只有现在,因为我们身处当下,所以我们才会有关于未来和过去的思考。我们记得过去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也期待即将发生的事情。正如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写的:过去只存在于记忆里,未来只存在于期待中,两者都是现在的事实。因为小孩没有抽象或者理性思考的能力(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这种能力只有到了7岁才会形成),他们很难构想出过去或者未来。几年前的一天,我的妻子打算带侄子和侄女一起去看歌剧。早上她看见5岁的侄子查理(Charlie)不知道为什么在哭。别担心,查理,她对他说,今晚我们会去看《穿靴子的猫》(Puss in Boots)。查理茫然地看着她,好像并没有明白今天晚上是什么意思,于是又开始继续哭泣。这让我的妻子想起了孩提时代的一次圣诞节。一天她正在发脾气,她的哥哥想让她高兴起来,就逗她说:别担心,帕姆(Pam),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到时你会收到很多礼物。她觉得明天对她来说毫无意义。于是她吼道:明天又不是现在! 根据德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理论,人类的时间概念完全形成是在1516岁。在经历了时间困惑期后,我们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时间感知。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自我感已经完全形成,其中包括与世界的分离感、抽象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虽然我们的时间概念已经完全形成,但是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新的体验,以至于时间好像消逝得相当慢。大多数人在20多岁或者刚到30岁时才开始注意到时间会加速。这时我们已经安定下来了。我们已经适应了工作、婚姻和家庭生活,我们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例行公事——工作,回家,吃饭,看电视;例如一周例程就是星期一晚上去健身,星期三晚上去看电影,星期五晚上和朋友聚会等;一年的例程就是生日,法定假日和夏天两个星期的假期。几年后,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这些例行公事的时间似乎在不断减少,就好像我们在一个每循环一次就会加速的转盘上一样。100年前,法国哲学家保罗珍妮特(Paul Janet)这样写道: 不管是谁,在计算他记忆中的很多个5年时,他最终会发现,最近的这5年要比之前同样的5年过得快很多。如果让一个人回想他最近的8年或10年学生时光,这段时光感觉会像一个世纪般漫长。但将这段时光与生命中的最后8年或10年作比较的话,这段时光就只有1个小时那么长了。 ---------------------------------------向前叠缩-------------------------------------------- 我想占用你一小段时间回答几个问题,告诉我下面的事情发生在哪一年。 1. 洛克比(Lockerbie)空难 2. 东京地铁车站恐怖的毒气袭击事件 3. 柏林墙倒塌 4. 比尔克林顿与莫妮卡莱温斯基(Monica Lewinsky)的性丑闻 5. 甲壳虫乐队主音吉他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之死 6. 戴安娜(Diana)王妃之死 你可以在这本书的XX页找到答案,而且你们中的大多数会发现——只要你们年纪足以让你记住这些事情——总的来看,你们都会把事情发生的时间确定得太过靠前。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向前叠缩现象:认为事情发生的时间总是比实际发生的时间更靠近现在。婚姻、死亡、生孩子——当我们回头看这一些重要的事情时,我们总会对事情已经发生如此之久感到惊讶。就像一个朋友在4年前死的,但是我们却认为是在2年前;当你觉得你的某个侄子或者侄女只有34岁时,实际上已经10岁了。一位83岁的老人这样告诉我:我从来都无法记住事情发生的准确时间。当人们问我什么时候谈的恋爱,什么时候结的婚,什么时候生的病,老伴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我总是会说错。如果我说是2年,其实已经5年了;如果我说是6个月,事实上却是2年。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事情,你在确定时间的时候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这节开头的那些事件:调查表明,人们通常会将这些事件所发生的时间说得很靠近现在。也许这就是因为时间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消逝得更快,每个月或者每一年都会比之前消逝得更快。有时会因为一个朋友的去世或者婴儿的出生,或者一位名人的逝世,4年感觉没有4年那么长,这是因为在这4年中,时间消逝得更快了,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 我们成年人对过去和未来的概念也会变得很敏感。我们仔细而富有逻辑的思考能力意味着,我们将过去和未来看得和现在同样重要。在小孩子眼中只有此时此刻——他们从不担心在下周的生日派对上会和他人相处不愉快;也不会不断去回想上周在托儿所发生的事情。与之相反,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现在,现在正在做的事,现在的人和物,以及现在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而我们成年人是活在我们自己内心世界里,不是这个世界之中,也不在此刻——我们开始作白日梦,深思熟虑,活在担心和计划之中。我们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此时此刻,而是彼时彼刻。我们花费太多时间思考未来和过去,为此便对现在视而不见。350年前,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这样写道:我们是愚蠢的,我们在不属于我们的时间里闲逛,却从来没有思考过那些属于我们的时间。 而同时,时间的转盘在不断加速,导致几年感觉像几个月,几十年感觉像几年,然而当我们到晚年的时候,时间快得让人恐惧,我们还在考虑怎样度过某段时间时,它几乎已经结束了。我曾访问过的一位79岁的老太太告诉我:我知道我年纪大了,我也活很久了,但是我并不觉得我有那么老,因为上一个20年刚刚才匆匆过去。

 

《时间心理学》试读:2. 当我们进入新环境或体验新经历时,时间流逝会变慢

下面一个例子是一位学生描述的关于她第一次离开家上大学时,对她来说流速相当缓慢的时间。 时间流逝是如此地慢,当第一学期结束时,我觉得已经过了2年。在离开家的3个月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让我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离开了很久了似的,在看到家里没什么变化时,我感到无比惊讶。 当我们暂时离开平常熟悉的环境或者暂时放弃日常安排时,大多数人都会感觉时间的消逝速度变慢了。正如佛学家和科学家乔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所说:当你离开充满冒险任务的不熟悉的地方时,内心的时间感会戏剧性地变慢。当你去国外的城市待一个星期,做许多不同的事情回来后,你会感觉你离开了不止一个星期。新环境和新经历好像能将时间拉得比正常时间更长。当你回家时,你感觉家不可思议地变得不再熟悉。因为你离开家的一个星期会比在家里的一个星期更长,所以你总是觉得应该收到许多邮件和自动回复信息,但结果却恰恰相反,你对如此少量的邮件和信息感到无比失望。于是第二天你给朋友打电话希望了解更多信息——但是,理所当然地,在你离开的这段时间,什么(至少很少)也没有发生过。 通过离开你熟知的环境来拉长时间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另一方面,生活中发生的新事件也能做到这一点。在3年前我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我便意识到了这一点。一段时间没见了的人们总是问我:你的孩子多大了?当我告诉他们以后,他们几乎都会回答道:不可能,他不可能那么大。我想他只有——”他们会说出一个较小的年龄。哇哦,时间过得真快啊!他们会说。我总是回答说:对我来说不是的——对我来说,他们仿佛已经出生5年了。 这是真的——当我回头看休吉(Hughie)出生前的生活时,像是在另一个时代。感觉时间好像比实际时间流逝得更多。我相信,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出生后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事物。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日程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我们必须能随时醒来,也不能在夜晚外出,我们必须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顾这个睡在婴儿床里无助的孩子。并且我必须学习许多照顾孩子的新技能(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换尿布,洗澡,轮流喂养,用奶瓶冲奶粉,使用除菌器等等。还要一直关注他的成长,例如从学会爬行、行走到说话,以及对周围环境有越来越多的反应。这些新事物减慢了时间的流逝;随着年龄增长而时间流逝加快的正常机制,被一系列的新体验破坏了。(重要的是,到第二个孩子快过一岁生日时,我并没有强烈地感觉到第二个孩子带来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给我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和新事物,比第一个孩子的少。) 很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新事物和陌生事物所吸引,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出去旅行,不管是几天还是整个假期,因为所有的这些经历都会让时间流逝的速度减慢。新的经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不受时间约束而感到无比自由。托马斯曼(Thomas Mann)在他的小说《魔山》(The Magic Mountain)中写道:一段时期的改变和新事物……会更新我们的时间感……在我们刚进入一个新地方的那段时间里,时间也正处在青年期,也就是说,时间会变得更长,消逝得更慢。曼指出,这就是我们改变周围环境和去国外旅游的目的。同时,他也说这种现象只会持续很短一段时间——实际上他是指68——并表明这与你是否熟悉一个地方相关。他写到:当一个人熟悉一个地方后,他会感到时间在逐渐减少……4周假期的最后1周可能变得不可思议地短暂。” -------------------------------在曼彻斯特机场的调查------------------------------------ 为了检验第二条法则,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和一个朋友去了曼彻斯特机场的抵达休息厅。在2个小时里,我们询问了220位返程归来的旅客——几乎都是出去度假的——3个问题:你去了哪儿?”“你在那儿待了多久?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感觉自己离开的时间长于 周/天?我们通常会进一步搞清楚最后一个问题:你感觉时间流逝得更快了还是更慢了?结果表明,在不熟悉的环境下,时间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拉长。61%的人感觉他们旅游的时间比实际时间更长,感觉上是很长的一个星期或是两个星期。另一方面,14%的人认为时间是按正常速度流逝的,而25%的人感觉他们离开的时间比实际时间少,或者说时间流逝得更快了。 即使这些结果没有我预料的那么好,但确实证实了第二条法则。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外出度假并不就意味着会接触新的环境或者有新的体验。我们调查中的许多人刚从度假胜地沙滩度假回来——这样的度假,人们通常对他们游览地的文化知之甚少。此外,那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或者流速正常的人也指出,他们已经去过那个地方很多次了。一位女士告诉我,25年来,她一直都选择去马耳他(Malta)度假;另一对夫妇告诉我说,9年以来,每年去土耳其的旅游他们都会选择同一个旅馆。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调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调查了56位刚从墨西哥回来的人,其中38人(68%)说他们感觉离开的时间比实际时间长,14人(25%)说他们感觉时间流逝速度很正常。刚从佛罗里达州(Florida)回来的人也反馈出相同的结果:36人中有25人(70%)说他们感觉离开的时间比实际时间长。相反的结果出现在我们对44位从土耳其回来的人的调查中,只有16人(36%)说他们感觉离开的时间比实际的时间长,22人(50%)说他们感觉时间流逝得更快了。我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去墨西哥或者佛罗里达州的旅游,通常来说带有更多的冒险性质,经过更多的地方,所处的环境也更加不熟悉;而去土耳其的人则更多地是观光旅游,不具有冒险性。(事实上,一些去墨西哥或者佛罗里达的人告诉我,他们喜欢四处转悠。)如果你假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沙滩上或者酒吧里,在那儿放松自己,看看小说,和朋友聊聊天,那么,也就是说你一直处在你所熟悉的环境里,这种情况下,时间没有理由比你坐在办公室或在卧室时流逝得更慢。 重要的是,人们到底离开了多长时间与人们感知到的时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大体上人们离开的时间越短,对时间被拉长的感觉就越明显。这种现象支持托马斯曼的观点,他认为,在一个新地方68天后,时间流逝会再次加速。调查中的大部分人都离开了两个星期或者更久,其中62人离开了两天半至11天。有更多的人(71%)感觉时间流逝得慢了。曼推测,可能是因为在大约一个星期后,人们便开始熟悉陌生的环境。实际上,有几个人都这样告诉我们:第一个星期过得很慢,然后慢慢加快。或者我感觉我已经在那里待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假期的最后几天却像是转瞬即逝。另一些人还有这样有趣的评论:当你度假时,时间流逝得很慢。但是在你回到家以后,时间流逝得又太快了。”“当我去国外工作时,我感觉时间好长,但如果是度假,又感觉时间太短了。(检验第二条法则的理想的实验是:实验包括不熟悉指数,即根据人们接触的新环境来给旅行评分的一种方式。但是,要弄明白怎样完成却很难。) ---------------------------------------双胞胎现象----------------------------------------- 时间心理学第二条法则的其中一点很有意思:两个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时间的感觉是不同的。我们把这种现象比作双胞胎,它被用来解释普遍存在的联系。比如有一对30岁的双胞胎,其中一个决定放弃工作去周游世界一年,另一个继续过他的正常生活,工作和照顾孩子。对旅游的那个人来说,这一年会变得很丰富多彩,而对待在家里的那个人来说,时间会流逝得很快。当他们再次见面时,前者可能会说:好久不见,真不敢相信真的是你。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说:怎么感觉你昨天刚离开呢。 换句话说,这条法则表明两个人对同一段时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去国外旅游的那个人感觉比他的兄弟度过了长于一年的时间,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实际上比他的兄弟活了更长的时间。在后文中我们会明白,当回想我们的人生究竟有多,或者我们有多大可能去掌控时间时,这对我们来说拥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我认识到我们所有关于时间的判断都是回顾过去而得出的。我们会在一天、一个星期,或者一个假期结束时去讨论时间流逝的快慢。但是你可能会问:我们对流经现在的时间的感觉是什么?在此刻,时间流逝得快还是慢?如果想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在过去中寻找答案。对我们来说,我们无法体会此刻的时间流逝得是快还是慢,因为我们对正在流逝的时间没有感觉,我们只能感知到静止的现在。我们是和时间一起流逝的,我们身处时间之中,因此,我们不能测量时间。我们只能停下来回顾刚刚发生的事情。正如对老年人来说,时间确实流逝得更快一样,在你的假期或者周末结束后,时间的流速确实变慢了——即使你是在回顾过去时才意识到这一点的。

 

《时间心理学》试读:3. 在专注的状态下时间流逝得很快

下面是一个年轻人描述的在他玩游戏时,感觉时间流逝速度发生变化的例子。 时间就那样消失了。我完全沉浸在游戏之中,完全忘记了时间。每当游戏结束时,我总是会震惊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太恐怖了——几个小时就像几分钟一样转瞬即逝。曾经有一次我连续玩了12个小时,这时如果有人问我时间过去了多久,我会猜只过去了3个或4个小时。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位我熟悉的女士身上。她预订了从马来西亚北部到新加坡的长途汽车票。这是一趟12个小时的旅程,她对此感到担忧,害怕自己会受不了如此长时间的旅程。除了稍许的无聊和不适外,她还有偏头痛,而且容易晕车。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这趟旅程相当愉快。 幸运的是车上有视频播放机。上车没多久,他们就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我从来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完全沉醉于中,完全忘记了时间。这是一部很长的电影,大约4个小时,电影结束时,我知道我们已经差不多走了快一半路程了,但是感觉上像是才启程。突然我感觉这趟旅途并没有想象中的长。他们又放了一部电影,我再次沉醉其中。当电影结束时,我们也差不多快到终点了。电影把我带进了虫洞”——时间流逝时,我没有和它在一起。 但是,并不是只有在像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一类的娱乐时我们才会完全投入,它也——可能大部分——意味着忙碌。不管你是在做饭,还是在写邮件或经营报刊店,专注意味着你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所做的事情上,你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思想和周围的环境。几年前的一天,我在一个非常安静的超市买完东西后,站在收银台前等着付钱。站在收银机前的收银员看起来闷闷不乐。今天很安静啊?我对她说。哦,是的,她回答道,太痛苦了。我讨厌安静——时间过得慢腾腾的。我对她的回答感到惊讶,因为我以为,如果你不得不做一件非常无聊的工作,你肯定希望这份工作不要太忙。但是我并没有把无所事事会减慢时间流逝速度的因素考虑进来。下面是另一个超市在快关门前几分钟发生的事情。收银员好像很高兴,因此我问她:今天很开心?”“哦,是的,她回答道,今天太忙了,时间过得真快。真的很忙的时候,抬头一看,4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大多数人的大部分生活都处于一种被称为中等专注的状态中,这时我们的注意力都沉浸在某件事情或某种娱乐活动中。我们每天花8个小时专心于工作(专心度取决于它们的困难程度和有趣程度)。在我们空闲时,我们也需要集中注意力来做另外一些事情,例如家务或者DIY;有时我们也将大部分空闲时间用来看电视,或是其他像看杂志或是玩游戏一类的娱乐活动。因为这样中等程度的专注太过平常,所以只有当我们专注度够强时,我们才会注意到第二条法则的效果。电脑游戏是出了名的耗费时间。电脑游戏相比一般的家庭娱乐活动要求更多的个人投入和注意力,因此也产生了更高的专注度。但是当我们观看特别吸引人的电视节目、电影、体育比赛或者阅读一本好书时,我们也会进入一种更高强度的专注状态。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时间。我们似乎脱离了时间,或者用那位女士的话来说,我们渐渐进入了虫洞之中——时间流逝时,我们没有和它在一起。因为我们没有和时间一起流逝,所以当我们再次回到时间之中时,我们总是对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而感到无比惊讶。 这些结果已经被无数不同研究人员的实验所证实。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讲就是:当需要估算的时间间隔里出现需要更多注意力资源的(有趣的)刺激因素时,需要处理的时间单位就会变少,并且个体也倾向于低估这段时间间隔的长度。换句话说,在特定时间段中,你越专注于一些事情,你就会感觉那段时间越短。在霍金斯(Hawkins)和特尔福德(Telford)所做的一次研究中,他们让参与者听不同题材的散文片段,参与者普遍认为有趣的散文要比无聊的散文结束得快一些。另一个由索耶(Sawyer)等人在1994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当被调查者要求做更复杂的任务(需要更多的注意力)时,他们所体会到的时间也变少了。 在我自己所做的一个实验中,我将我的30位听众分为两组。我给第一组的人分发了一张由110的汉语数字(标注了语音的)单,要求他们尽量学会读写。同时我让另一组人什么也不做——只是眺望窗外,不要讲话,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这个实验持续了430秒,最后我让两组的人都估计一下过去了多长时间。什么也没做的那组人估算出来的平均时间比实际时间长了50秒。他们估算的时间比实际时间更长,然而另一组人估算的结果却比实际时间更短。我又重复几次实验,每次总是得到了同样的结果。那些学习数字的人完全投入了学习中——程度或高或低——因此时间对他们来说流逝得更快。 在另一个实验里,我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7人。告诉他们我们要阅读一些有关时间的资料,然后讨论一下。我给其中一组的是娱乐性和可读性都很高的文章,另一组的是学术性很高而且略显啰嗦的文章。最后我让第一组学生记下自己所觉得的已经过去的时间长度,并用110的分数来评价一下文章的可读性。结果阅读文章学术性很高的那组学生估算的时间更长,超过了1分钟,而且他们对文章可读性的评价也较低——他们所给的分数是4分,另一组是7分。我们发现,在文章的趣味性与他们估算的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越无趣的文章得出的估算时间越多。 -------------------------------积极投入和消极投入-------------------------------------- 正如投入程度有所不同一样,投入的类型也分为两种:主动投入和被动投入。被动投入就是没有专注度的投入,我们不会主动地集中注意力——例如,我们看电视时所进入的那种状态。主动投入就是有专注度的投入,我们会主动地集中注意力,例如,我们做有挑战性而又困难的任务的时候,演奏乐器的时候,修理汽车的时候,或者写故事的时候。 从心理方面来说,这两种投入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主动投入(或者专注)通常都会带来一种安乐感,并让你有充满活力、精力充沛的感觉。然而被动投入(或者分心)总是带来相反的效果——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没有活力,感觉精力枯竭。虽然从时间本身来说,好像没有什么区别——无论你是在下国际象棋或者作画时的主动投入,还是看电视时的被动投入,时间流逝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依(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做了一个关于主动投入的实验,他称之为flow),其中一个发现就是:通常一个小时就像一分钟一样一晃而逝;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感觉时间流逝的速度比实际速度快得多。美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 Hall)在《生命之舞》(The Dance of Life)中也写到专注能使时间流逝得更快,并且给出了例子证明:来至瑞士的一位天才电影摄制作人在工作时,感觉每顿饭之间的时间只有几分钟那么长。他会突然感觉到饿,这时他才意识到又过去了几个小时。一位国际象棋爱好者告诉瑞亚•A.怀特(Rhea A.White),当他全神贯注在比赛中时:感觉时间流逝的速度加快了100倍。这种感觉像是在做梦。” ---------------------------------------消磨时间-------------------------------------------- 当我们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或者当我们处于一种非常痛苦的无聊状态时,我们就可以好好利用这一条时间心理学法则。如果你必须参加一次长途旅行,在医院候诊室忍受长时间的等待,或者整晚都待在家里无所事事,那么,你的第一本能就是找一些事情让你脱离这种度日如年的现状,让时间流逝得更快。在候诊室等候时,你会翻阅杂志或者做纵横填字游戏;早上乘坐地铁去工作的路上,你会听iPod或者读书;如果你晚上只能待在家里,你会租个影碟机放碟看,但这并不是因为你对这些东西本身感兴趣,只是因为你想要跳出时间,躲避苦闷的每一分每一秒,至少让它们流逝得更快。实际上我们把这些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活动称为消遣”——例如,帮助我们让时间消逝得更快。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消磨时间”——我们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试着去打发生活中无聊的时间。从某种形式上来说,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想尽可能活得更久。我们尽力保持健康体魄。健康饮食,以延长生命,但是,当我们消磨时间时,实际上我们是在通过让生活中的时间流逝得更快,来缩短我们的生命。(在下个章节,我们再详细讨论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虽然从积极方面来说,你也许会说这是一种控制我们时间感知能力的方式,让时间按照我们的意愿流逝,而非任其摆布。 时间心理学的这条法则也反应了这样一句老话:欢乐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很大程度上,娱乐就是完全投入。当我们参加或者观看体育比赛、听音乐,或者和朋友聊天时,我们会很快乐也很享受——在这些时刻,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某一活动或是某一形式中,这时时间就会流逝得很快。当我们说:欢乐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实际上,我们是说:当我们完全投入时,时间流逝得很快。 顺便提一句,在这条法则和前面的那条(当我们进入新环境或体验新经历时,时间流逝会变慢)可能有点矛盾。毕竟,当我们去国外时,难道我们没有完全沉浸其中吗?难道我们沉浸在陌生环境中的方式和我们专注于电脑游戏和写故事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吗?如果是这样的,那为什么在前一个例子中时间流逝得慢,而在后一个例子中,时间却流逝得快呢?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信息感知问题。当你看电视或者玩电脑游戏时,你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无视外面的世界。实际上,你的完全投入会阻止你接收别的信息(除了来至于电视或者游戏本身的)。但是当你身处不熟悉的环境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在某个特定的物体上,你会接收你身边的一切事物,这种广泛的注意力让你能够处理大量的感知信息。实际上,在我看来,专注并不能真正准确地形容我们在这些时刻所处的意识状态的词语,因为专注这个词语,意指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特定物体上。使用留意或者佛教词语静观(mindfulness)可能会更恰当。

 

《时间心理学》试读:4. 没有完全投入时,时间流逝得慢

讽刺的是,当我们希望时间慢一点时,它会飞逝而过(正如时间心理学第三条法则所述);当我们希望时间快一点时,它又会慢腾腾似蜗牛。就像有不怀好意的神在愚弄我们似的,不仅会在我们玩得开心时过得特别快,还会在我们感到无聊或者不愉快时过得尤其慢。 时间心理学的第四条法则和第三条法则刚好相反。正如时间在我们专注状态下流逝得很快,在我们没有完全投入时——换言之,当我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身边的事物,或者走神时——时间流逝得慢。我最痛苦的经历之一,是我在前文中所提到的从曼彻斯特到新加坡的15个小时的飞机旅程。因为我的紧张和不适,我不能完全投入到读书或者机载娱乐设施中,我摆脱眼下度秒如年的困境,因此时间也流逝得相当慢。下面是另一个事例,一位我曾调查过的男士所描述的缓慢流逝的时间。他一直在做一份无聊的工作,并无时无刻不在期待每天快点结束。 早上似乎还不是很糟糕,但是到了下午,时间似乎越来越难熬。4点钟的时候我每几分钟就会看一次时间,而且每看一次我都无法相信时间才过去了那么一点。不管看了多少次,我都无法接受时间的缓慢——我总觉得是钟停了或者慢了。 时间心理学的这条法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读一个乏味的报告,听一个乏味的讲座,或者是和一个我们不喜欢的人交谈时,时间会流逝得很慢。这条法则也揭示了为什么我们在等待时,时间流逝缓慢的原因。正如我们在前文中已经看到的一样,如果我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事物上,等待就不再是让你头疼的问题。然而,有时要做到这一点也很困难,可能是因为我们太过紧张而不能转移注意力(例如,面试前的等待),或者因为我们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等待的事物上,例如快到的公共汽车。 时间心理学的第三条和第四条法则是古语忙碌时,时间总是轱辘辘不停转;空闲时,时间总是慢腾腾拖着脚步走的基础。忙碌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某种活动或者娱乐上;空闲的时候,你的注意力是涣散的,你的意识是不受自己控制的。 正如你越专注,时间流逝得越快一样,你越觉得无聊或者分心时,时间便会流逝越慢。实际上,专注和分心都只是同一领域的两个不同部分。如果你认为分心无聊是消极的那一部分,专注是积极的那一部分,那么时间在最无聊的状态中流逝得最慢,然后当你进入积极的那一部分,专注度也随之增高时,时间流逝便会开始加快。 下面我们看另一个事例,在这个事例中,相同时间段对于两个不同的人来说会持续不同的长度。假设两个大学生在上时间长度相同的课程,其中一个觉得很有趣,另一个觉得无聊。前者认真听课做笔记,后者望着黑板走神,想着晚上要做些什么。虽然对他们来说,这节课的长度是相同的,但是实际上后者体验了比前者更多的时间。 或者设想一下在星期五的下午待在同一个办公室的两个职员。经理正坐在办公桌前完成他已经做了一个星期的重要报告,他希望这个重要报告能增加他升职的机会,并对公司的运转产生积极效果。另一个是办公室职员,他站在复印机旁复印堆积如山的材料,觉得非常无聊和沮丧,所以过一会儿就瞟一眼墙上的钟。对经理来说,这个下午很快就过去了,然而,相同的下午却让这位职员觉得痛苦万分。 你也可以将这一点推广到我们的整个人生之中。现在回到双胞胎现象中来,设想其中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做一份不需要动脑筋的工作,然而另一个做的却是一份极富挑战性而且要求很高的工作。假设在闲暇时他们所做的事情是相同的(他们也处在相同的意识状态下),那么,实际上第一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多于第二个人。假设他们的一生在长度上是大体相同的,那么实际上第一个人在他的人生中体验到了更多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活得更久。(但是这种想法还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也就是第一个人的人生没有第二个人快乐和满足,而且他的人生也有可能比实际的日历时间要短,因为无聊会导致情绪混乱和抵抗力下降) 当然,这四条法则并不会相互排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两条或者更多的法则同时起作用,此时它们便会相互矛盾。例如,虽然大部分人都承认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流逝得更快,但是也有一些事情的发生(例如孩子的出生,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也会改变这种情况:第二条法则(新的经历)开始起作用将时间拉长,使时间流逝减慢。还会有这样的情况:你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使时间流逝减慢),同时你又在吸收信息(使时间流逝加快)。例如,你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度假时,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小说和看电视。 处理任何问题都会包含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问题;第二步,找出原因;第三步,在掌握了原因的基础上,尽量找到解决办法。这章我们一直在做第一步,下一章我们就将进行第二步:找到时间心理学前四条法则的形成原因。(正如我在序言里提到的,时间心理学有五条法则,但是因为第五条法则和其他法则在某些方面相差甚远,也更复杂,所以我决定在第四章中对其进行单独阐述。)在下面的三章中,我将会提到一种时间联合理论Unified Theory of Time——将时间心理学的几条法则彼此联系在一起。做到这一点是有可能的,因为我们在下一章中就会看到,我们所有对时间的不同感知都是由同样的因素引起的,只是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顺便提一句,在我总结了第四条法则和第三条法则是相互对立的之后,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没有总结出第二条法则的对立法则。它的对立面大概可以这样:当我们身处熟悉的环境或体验熟悉的经历时,时间流逝会加速。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因为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的,所以我认为,这句话不能看作是一条法则。也就是说在熟悉环境下,我们的时间是以正常速度流逝的,不会比平时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