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边界”,就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
(2015-11-06 15:43:21)
标签:
情感 |
我们每个人有一个心理的边界,这个边界保证了个体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感知世界的角度和权力;清晰的心理边界也意味着有能力区分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也就是有能力区分“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之间的区别。但是因为这个心理边界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这个边界常常被忽略。不过,当我们的边界被入侵时,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家庭中的边界
家庭中的边界
在家庭中所发生的边界不清,与工作中是类似的:父母不敲门就闯进青春期孩子的房间,因为“你都是我的,你有什么可背着我的?”父母缺少心理边界,导致孩子的愤怒无处排解,孩子的独立需要无法获得承认,待到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缺少独立能力又易入侵他人空间的人。
单身女人自己带大的儿子结婚了,她一定要和儿子一起住,而且时时给儿子搓个背啥的,看起来是母子情深,实际上她已经入侵了小家庭的生活。因为孩子结婚后,孩子就已经和妻子重新组织了一个核心家庭,父母是要退到外围空间的,这样的结构家庭才能获得健康发展,如果母亲涉入儿子的生活过深,必然会影响到核心家庭的运转。
家庭聚会,某个好心的家庭成员不断把自己认为好吃的饭菜夹给“左邻右舍”,接受的人如果不喜欢这些菜,就会感觉到有负担,何况,“被布菜”在感觉到被照顾的同时,其实也会有被控制的感觉,但一切发生在“被照顾”的表象之下,让当事人又难以拒绝,不舒服只能压在心里,为了避免再度发生这样的不舒服,他也可能会选择回避下一次聚会。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开始发展与异性的亲密情感,父母于是非常焦虑,认为如果不好好控制,孩子会发生危险,这就是无法区分“想象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父母的恐惧除了来自文化中的性禁忌,还有可能来自父母成长中未解决的冲突:自己的青春期就是受限的,或者自己的青春期冲突尚未解决,等等。当父母试图去控制孩子时,其实也有可能是以控制孩子来舒缓自己青春期冲突的阴影。
家庭中的边界不清很多时候是在“爱”的幌子下发生的,明明是将自己的喜好、期待加诸别人身上,还要扣上一个“为了你好”的帽子:父母逼孩子学习是“为了你好”,其实缓解的可能是自己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
阻止家庭成员做出新的尝试是“为了你好”,其实可能只是将自己无力的部分投射给了对方,这个投射本身也可能就限制了对方的能力;
不断的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对方是“为了你好”,这可能恰恰阻碍了对方独自的面对世界。
总之,当一个家庭中的成员缺少心理边界时,就有可能理所当然的入侵他人的心理空间,被入侵的人为了保护自己,也会做出种种反抗,于是,明里暗里,就会有很多冲突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因为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允许彼此的独特性、差异性存在,这样的关系才能使彼此都舒服,真实亲密才会发生。
前一篇:什么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