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方法师谈出家的因缘(转载)
(2014-06-11 13:48:35)
答:“我在家时三十岁那年,有一个因缘看到一本关于禅的书,于是焕发起我无限的兴趣和向往,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结婚生子传宗接代?于是我放弃了兴旺的事业,一头钻了进去。好友们不理解我的举止,纷纷劝说甚至指责我,我说:你们不用再说了,二十年以后我们再来辩论这桩事的对错是非。
问:“从八九年至今的十几年里,师父,您都讲了哪些经呢?您是哪一宗哪一派的呢”?
答:“我没有什么宗派,只是为了弘扬世尊的根本佛法与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助引众生得以见法、灭苦、安详自在而已。我一直认为,无须经由建寺立宗立派等途径方能传播正法,反而坚信透过讲座的形式,更能让众生纯粹的听闻正法。我们的菩提广讲堂自开办以来,讲了《金刚经》、《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的开展和大乘不共慧》、《解脱之道——杂阿含经选集》、《解脱涅槃十四无记》、《性空学探源》、《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观今论》等,这都是一个系列的”。
问:“师父,说到《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那是导师的论著吧”?
答:“对”!
问:“说到导师,他的论著是那么深广,印度佛教及中国八大宗的思想都有,我们智慧羸劣,实在难以摸到导师真正的思想。师父请您开示一下好吗”?
答:“导师是站在客观的立场,对某一宗某一派进行阐述:如讲真常系,就站在真常唯心论的立场来讲;讲唯识系,就站在虚妄唯识的立场来讲。所以,一般人看不懂,以为,他在弘扬真常等八大宗的思想,其实不是的。导师出家后,先从三论宗开始研究的,后来发现它受中国老庄的思想影响就放弃了。导师真正的立场在初期大乘(也就是中期佛教)之行解,立足于中观的思想(般若经,龙树的中观思想)。他的真正的用心是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那是导师思想的整个结论,而介绍第一义法义就是《性空学探源》的[阿含之空],那是他真实思想的归纳。在《印度佛教思想史》《性空学探源》《空之探究》《中观今论》《中观论颂讲记》这一系列的论著中可看出导师的真正的思想。你们从妙云集可看出导师的智慧如海,还有他一生行宜的展现,导师有一点点私吗?那些不了解的人还要毁谤他,说一句不客气的话,真是瞎子说瞎话啦”!
问:“对!他在纪念妙钦法师的文章中说到,‘求真适今四字的佛法方针,作起来是不容易的。因为离开了传统的佛教,不容易开展;依附于传统的佛教,又会受到限碍,这是近代佛教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在台湾,只做到不标榜神奇不依赖经忏而已。就这样,也还要受些意外的讥毁。妙钦,这位外表冷漠而怀有为佛法热情、为佛法而伤感的初心菩萨终于病了死了!我想,唯愿以我们共同为法的因缘,能历劫相逢,同为三宝而献身!唯有这样,才能表达我深挚的怀念!’我们看到这里时,都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感动的热泪”。
问:“师父您常讲到所谓见法,那是否要不见一切相?因为缘起的相对的现象在实相中是不现的,一切法不见则般若现,这个对我们居士来说,似乎太难做到了”。
答:“慧解脱不需要不见一切相,所以那是人人能做到的,方法就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磐智。可见,这缘起法是何等重要,一定要好好用功!而一切法不见则般若现,那是证果,即证入实际的无生法忍。那是见法后进一步的修行而悟入的层次”。
问:“师父,您从《杂阿含经》而阐发出来的如实观照与一般的如理思维或观心法门有何不同”?
答:“根本的不同点是在于有为与无为的下手处。一般传统的修法绝大部分是在有为的对治里面,就好比打仗,那敌人是打不完的。因为我们的六根时时刻刻在接触六尘,触境起受,遇缘生情,烦恼就好比秋天地上的落叶一般,你刚扫掉,一阵风刮过,它又落下了。所以要明白烦恼的真相,用如实观照的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结论、不下判断的六个原则,来观照自己身心的每一个当下,那是无为法的修法。只要在真正的观照中,那个五蕴的功能才是真正的大妙用,离开了意识的分别作用,超越了意识的牵引,一切却是那样的了了分明。真的是具足了戒定慧三学。不然你们要从哪里解脱,又从哪里能见到真相?关于如实观照的方法我曾作过专题讲座”。
问:“我们有一位同修,刚从您那儿回来,她跟我们讲了一些您的情况:为了租场地讲经,为了流通这些法宝,您亲自带着五个弟子,每天炒花生做花生糖义卖,真是太感动人了”!
答:“是的。我不做法会,不做经忏。中国的佛教都趋向于度亡,趋向于鬼化、天花,而忽略了佛法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解脱生死的,这是人间佛教,而不是鬼、天神的佛教。太虚大师及印顺导师都曾明确批评过,佛陀时代从没有这些的。我们既然在求真适今,弘扬佛陀的佛法根本教义,怎能再做这些违背佛陀真意的事呢?我们不能唱高调,所说的要与所做的相应才行。虽然生活清苦一点,但我们的内心很踏实很幸福”。
问:“师父,您出家十几年,也讲了那么多的经,为何您一点也没有声息呢?甚至我们在台湾也不易打听到”。
答:“我个人很平凡,没有什么好向外界展现的。我只是默默的播种,能把佛陀真正的本怀阐扬出来,能将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广大,使众生真正受益,当下的身心能得到佛法的清凉,此心足矣,别无他求”!
问:“师父,您是导师的传人还是弟子”?
答:“我不是导师的传人,也不是他的弟子,只是一个跟着他的足迹走的有心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