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需注意——边缘性人格障碍
(2014-01-05 17:15:22)人格有健康性人格、神经症性人格、边缘性人格、精神病性人格。下面说说边缘性人格:
边缘性人格又称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简称边缘人格,是一种B型人格疾患,它的主要特征是精神上、行为上的极端对立表现的同时出现。边缘人格因介于健康、忧郁症、神经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这四者之间的边缘,故称为边缘人格。他们和一般人一样拥有健康的部分,因容易遇到一点小事就感到受伤,无法控制冲动的欲望,作出自我伤害、伤害他人……等破坏性的行为,且这些行为会反复出现。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当面临着一个时间有限的分离情况,会出现强烈的被抛弃恐惧感,随之而来的恐慌、绝望和不恰当的愤怒。边缘性人格的患者经常理想化或贬低治疗师,对他们的感觉经常在高关注和异乎寻常的失望下交替。《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则定订为成年早期开始。然而,有些人说这些症状也有可能在儿童与青少年中发现。
情感表现——
边缘性人格患者感受的情感是比其他人更深且长的。举例来说,当一种典型的情感一般人12秒,他们的情感时间可能会延长20%。此外,边缘性人格患者可能会再三重复或重新开始,甚至直到之后情绪反应继续延长。因此边缘人格患者会用很长的时间恢复平稳的情绪基准,接着剧烈情感发生的经验。
边缘人格患者在情感接受时的敏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有正负面结果。边缘人格患者常常异常的理想主义、充满快乐和爱。然而当他们感觉被负面情绪征服时,会经历到强烈的悲伤替代悲哀,羞耻和丢脸取代轻微的难堪,愤怒代替烦恼,恐慌代替焦躁。当感受到被拒绝、孤立和感到失败时特别容易受伤。
除了激烈的情感,边缘人格患者还会经历情感的不稳和易变性,尽管在沮丧和欢喜中快速改变化,在愤怒和焦虑、沮丧和焦虑中的情况发生更频繁。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个显著特点。情绪的不稳定表现在一方面体验到一种空虚和不安全感,缺乏自尊,另一方面有体验到一种与上述情况向对立的兴奋感和全能感。在遭遇到应急性事件时或在较强的情感压力下,患者极易出现情绪不稳,易激惹、紧张、焦虑、惊恐、绝望和愤怒。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处于一种慢性持久的空虚感和厌倦感中,感到忧心忡忡、悲观厌世,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常产生无助感、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生活缺乏实际的目标。为了解除内心的空虚,患者不断的找事干,做事有始无终,一事无成。外在的反常活跃恰好反映了内在深深的孤独,这种表现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被误诊为抑郁症。
行为表现——
冲动行为很常见,包括:物质或酒精滥用、饮食疾患、不安全的性行为、多重性伴侣、过度消费或危险驾驶。
边缘人格者的冲动行为能立刻缓解情感上的痛苦,然而此行为所导致的羞耻与内疚反而更加深痛苦。遭受住院、监禁、无家可归和贫穷的长期结果。边缘人格患者经常在感到情绪痛苦、致力于冲动行为去舒缓痛苦这循环中,因他们的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从羞愧和内疚中感到情绪上的痛苦,然后体验更强的冲动行为去舒缓新的痛苦。长久而言,冲动行为与痛苦情绪经常交替运作。
行为冲动,不计后果,伴情感不稳定。边缘型人格障碍属于此类,也有上述特点,除此之外,病人自己的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心的偏好(包括性偏好)常常是模糊不清的或扭曲的。他们通常有持续的空虚感。病人由于易于卷入强烈及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连续的情感危机,也可能会激励避免被人遗弃,并可能伴有一连串的自杀威胁或自伤行为(这些情况也可能在没有任何明显促发因素的情况下发生)
边缘人格者的人际关系不稳定——
与本身无法承受离别而又害怕亲密非常相关。典型的边缘人格患者会出现依赖、黏人、理想化等的性格,但一旦伴侣或朋友开始抗拒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反弹又会成为另一种极端,像是贬抑对方、抗拒亲密的关系或一昧逃避等。患者一面期望与人紧紧相系、被照顾,但却又害怕亲密关系,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中冲突不断。当他们恋爱时,会以某些手段操控对方,像是抱怨身体不适、表现出虚弱或无助、自虐、自杀等,意在引起对方注意并获得照顾。
与他人相处时,总把每对方当成刚结识的人,无法以一贯的态度来面对,所以对对方的感觉总是变来变去。也因为总是专注于局部,无法感受并看到事情的全貌,所以较难从过去的错误经验中学习,也无法客观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因此不合适的感情模式总是一再循环。例如典型的女性患者会再回到施暴者的伴侣身边,再次受虐,男性患者则和不适合的对象交往,且总是一再循环。
边缘型人格障碍,一段时间内对此疾病的诊断出现困难,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等。它是一种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和情感的不稳定,并有明显的冲动性的普遍模式,可有自伤行为,也可出现一过性的精神病性症状,而这种情况应该是在童年或青春期就开始的,不是成年以后才出现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高,尤其是与情感障碍有较高的伴发率,可高达50%。
原因分析——
1、童年时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或受到极大创伤如:身体或性方面的虐待
2、多数病人的童年与家人分离,被忽视,双亲有冲动和忧郁的特质
3、幼年时就被迫担起成人的角色或角色替换
4、人格成熟的过程受到阻挠,与父母分离并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受到破坏
在上述情况下,他们仍卡在依赖他人的角色中,无法发展出独立的自我。
5.遗传因素:人格是高度遗传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家庭背景中抑郁症多见,而且与对照组相比较,他们的亲属中有较多患心境障碍。
6.脑病理学: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显示:(脑)结构功能不良。MRI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海马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减低。
7.生化因素:研究显示5-羟色胺(5-TH)与攻击行为、冲动行为相关,DA、NE也于攻击相关。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能介入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感不稳定特质。
8.心理社会因素: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早年创伤的发生率高,这些创伤性经历包括情感忽视、过度保护、分离、性虐待、躯体虐待、精神虐待等。
因人格疾患的症状就是一种人格特质,要改变也较缓慢。药物对此疾患的疗效较小,主要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但其他疗法也可帮助减轻某些急性症状,像是严重的情绪不安或忧郁等等。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需要不少于5项
① 发狂似的努力避免真正或想象的被抛弃。注:不包括第5项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② 人际关系不稳定和紧张,交替地变动于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
③ 身份障碍:自我意象或自我感觉持久地和显著地不稳定。
④ 冲动性表现在至少二个方面:可能做成自我损害(例如,消费、性欲、物质滥用、鲁莽开车、暴食)。注:不包括第5项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⑤ 反复有自杀行为,做出自杀姿态,以自杀相威胁,或有自残行为。
⑥ 由于心境的反应性过强而致情感不稳定(例如,发作强烈的苦闷、激惹或焦虑,一般持续几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⑦ 长期感到空虚。
⑧ 不适当的强烈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例如,经常发脾气、发怒、屡次打架|)
⑨ 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管你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3.国内学者认为边缘性人格障碍不符合中国的情况.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一3)中,否定了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名称。
鉴别诊断——
1、与神经症的鉴别诊断
多数神经症是在人格已形成后才发展起来的,即具有病程特点,而人格障碍时由早年即开始的,持续一生的。生竞争患者适应环境能力尚好,而人格障碍则有明显社会适应障碍。
2、与躁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鉴别诊断
边缘型人格障碍与抑郁症的伴发率高,根据诊断层级,如果达到抑郁症的诊断则诊断抑郁症,按照DSM-Ⅳ,人格障碍作为轴Ⅱ诊断。有些轻躁狂病人表现易激动,好挑剔,惹是生非,与人争执,爱管闲事,无理取闹,攻击或侵犯周围的行为障碍,如果既往史不详,有时可能被误诊为人格障碍。躁狂病人虽可以出现类似人格障碍的表现,但仔细观察可发现情感噶张、兴奋性强、言语增多等表现,结合病程及既往性格特征不难区别。
3、与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表现为人格和行为改变,如劳动纪律松弛,情绪不稳定,对家人态度恶劣,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等。这些病例若仔细检查,可发现不适当的情感和行为以及不固定的妄想观念。如一年轻人既往个性健全,一段时间来无明显主客观原因,而出现上述类似行为改变是,应考虑早期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可遗留人格缺陷,可结合既往个性特征及家族史等加以诊断。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的病例,除表现人格改变外,情感、思维、意志等方面也有障碍,他们往往缺乏自发性和自然醒,这是人格障碍所具备的。
4、人格改变
人格障碍需与脑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人格改变进行鉴别。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大多有脑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结合脑电图、CT等辅助检查,鉴别并不困难。
人格特质,要改变也较缓慢。药物对此疾患的疗效较小,主要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但其他疗法也可帮助减轻某些急性症状,像是严重的情绪不安或忧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