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视“利比多”

(2013-07-01 15:53:08)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无不蒙上性欲的色彩,在性欲后面藏着一种名为“利比多”(libido)的潜能,它驱使人追求快乐原则,释放本能。他把利比多看做是性欲的原始动力,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它们的能量或势力都来自利比多。其能量极大,暗中推动着人类的一切行为,决定着人一生的主要活动。小至个人发展、心理失常、创造活动等,大到社会习俗、宗教制度及人类各种行为等,都受到利比多潜能的支配与推动。

力比多即性力。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弗洛依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就是性欲,神经症就是性的满足的代替。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性倒错”者有两类:(一)其性的对象已变,与性恋者相同,他们都不要生殖器的结合,而以对方的其他器官或部位为替代;(二)型的目标已变,他们的性欲的目标仅为常人所讲的性的预备动作。这两类性倒错者又各分为两种:第一种求得性欲实际的满足,第二种仅在想象中求得满足。性生活不等于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动力。“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有时表现为性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比如,婴儿的性生活就是从吸乳开始的,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儿童以父母为对象的选择倾向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具体表现是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依恋母亲。到了青春期,“力比多”就导致孩子摆脱父母,去寻找新的性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治疗精神病的工作在于解放“力比多”,使其摆脱对先前的迷恋,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消除不良症状。


其次,提出荣格也用了力比多这个概念

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主要著作有:《力比多的转化和象征》、《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原型》等。

力比多

荣格所说的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在身体一切活动中需要寻找出路。可以说他的里比多包括性的和营养的两大类。
 
揭开原初生命力谜底:透视“利比多” 



在诸多本能假设中,弗洛伊德较认同爱恋本能和破坏本能。 

爱恋本能所能达到的总的能量,便称之为利比多。对于利比多我们常人只是将它当作了性的代名词,其实,弗洛伊德赋予了利比多更宽广的含义。“现实告诉我们,文明是不满足于我们现在赋予集体的那些关系的。 它的目标还在于把集体的成员用一种利比多的方法联系在一起,并且运用各种手段达到此目的。 它赞成可以在集体成员间建立强烈的一致感的一切途径; 它在最大程度上唤起了目标被抑制的利比多以便借助友谊关系加强集体纽带。” “文明是为厄洛斯神服务的一个过程, 它的目的是把人类单个的人, 然后是家庭、 种族、 民族和国家结合在一个大的统一体中, 即人类的统一体中,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是这样, 厄洛斯的工作就是如此,人类的这些部分是通过利比多互相联结起来的。”从这两处引文中,我们似乎很难看出性的影子了,或许我们用“亲和力”、“凝聚力”“爱”等含义来理解这个利比多也不会有多大错。性,最根本的含义也应是一种相互共存的渴望,如果弗洛伊德本人只是将利比多的外延等同与性的外延,只怕会招来更大的非议。在这里,我们也似乎看到了弗洛伊德理论与存在哲学或东方哲学的共通点。 



我们人除了爱恋本能外,还有个不让人喜欢的破坏本能。对于这破坏本能,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纲要》没有做多少介绍,在《文明与缺憾》中点到多处。“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中可以觉察到这一进攻倾向的存在,而且正确地设想它也存在于其他人身上。这一倾向的存在是扰乱我们和邻居关系的一个因素, 并且迫使文明耗费了如此之高的能量的代价,由于人类的这一原始的互相敌视的缘故,文明社会永远存在着崩溃的危险。”这破坏本能与财产分歧有些关系但不是根本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进攻性并不是由财产创造的。”产生破坏的最初原因是性权利,“即使我们废除了物质财富的私人所有权, 仍然存在着性关系领域的特权, 这一特权必定会成为在其他方面完全平等的人们中间的极度的不悦和最强烈的敌意的根源”。“如果我们允许性生活完全自由,并且进而废除家庭这一文明的生殖细胞,以此来消除这种特权因素的话,我们确实不能够预知文明发展可能会走怎样的路;但是我们可以预期一件事,这就是人类天性中的这一不可毁灭的方面将会仍然跟随着它发展。”因为“要人们放弃进攻倾向的满足是不容易的。”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人身上的破坏欲望的存在,可能还有有别于弗洛伊德的解释。不过我还是感觉《文明与缺憾》这小册子反映出了弗洛伊德明锐的哲学洞察力,值得一读。弗洛伊德也是在爱恋本能和破坏本能的基础上谈到文明这个主题的。 



弗罗依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无不蒙上性欲的色彩,在性欲后面藏着一种名为“利比多”(libido)的潜能,它驱使人追求快乐原则,释放本能。他把利比多看做是性欲的原始动力,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它们的能量或势力都来自利比多。其能量极大,暗中推动着人类的一切行为,决定着人一生的主要活动。小至个人发展、心理失常、创造活动等,大到社会习俗、宗教制度及人类各种行为等,都受到利比多潜能的支配与推动。 



对于利比多的作用,茨威格在《精神疗法》一书中作了形象透辟的分析,他认为:“人不想要永恒,尤其是灵魂并不渴求精神生活:它只是受欲望驱使盲目地渴望着。普遍的渴求是所有心理生活的第一下呼吸。就像身体渴求食物,灵魂也渴求欲望。利比多,这一原始的欲求,灵魂无法抑制的饥饿使它迎向世界。”(21)在他的许多小说中,他显然是有意识地试图触摸乃至打开主人公身上潜伏的利比多的瓶盖,让读者看它个究竟。这种处在原始混沌中像火山底下的岩浆一样的粗暴力量堆积着、涌动着却不自知,往往因为一个契机在瞬间苏醒,旋即一发而不可收,做出有悖伦常之事。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中篇小说《雷泼莱拉》中的主人公。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女主人公雷泼莱拉原名叫克莱岑莎.安娜.冯肯胡伯,是个私生子,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从来不与人交往,甚至没有人看见她笑过。这个“像一匹骨骼宽大,精疲力竭的山区瘦马”的女人最大的乐趣就是像土拨鼠般地积攒金钱,好在老去的时候不在养老院里啃酸面包。同样是为了钱,37岁的她离开了家乡来到维也纳,成为一户贵族家的女仆。两年多的时间里,她除了上教堂做弥撒,从不上街:“灶口那一小团火对她来说就是太阳,她一年到头劈的成千上万块木柴就是她的森林。”但是,一个偶然事件彻底改变了雷泼莱拉的命运。在一次全国进行的人口普查中,这家的男主人男爵先生偶尔得知雷泼莱拉来自于他常去打猎的阿尔匹斯山角的一个小村庄,并且他的向导竟是雷泼莱拉的舅父时兴奋不已,想也没想,便按照当地农民最亲切的方式“用手掌朝她那硬梆梆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哈哈笑着打发她走了”。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肉体上亲昵的举动却使雷泼莱拉那沉睡的心灵不再沉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