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的太阳一旦陨落,很难再升起

(2013-05-01 06:48:57)

  地震灾中失去女儿后天天哭的母亲:“说不来的苦,不晓得用语言来形容那种滋味,你们不懂。”就是说“心灵之痛难以言状。”

  在经历创伤性事件时或之后,当事人可出现解离症状中的某些部分:1)情感麻木、分离;2)对环境“迷迷糊糊”;3)不真实感;4)人格解体(此人格非道德评判概念,其主要表现就是性格改变);5)分离性遗忘。这是因为在经历突入其来的严重心理创伤事件时,先占情绪或解离性过程会干扰大脑信息处理,并使得创伤性经历与正常记忆网络分离,而以一种未经处理的方式储存。自戕欲生成后,美国侨报:《北川灾区官员自杀带来的启示》警告:“心灵的太阳一旦陨落,很难再升起。”所以,一般的“心理抚慰”,恐怕难以奏效,随时都有可能被突入其来的“一根稻草”致其急转弯而彻底崩溃,正如是“哀莫大于心(灵)死”。从而流畅地、“很专业”地“幸福去”了。另有一现象值得重视,自我封闭的情结或行为的反复出现,是这种病态心理发展的先兆。

 

“无意识”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之一,是我们心中不能自知的想念。后来生理心理学家经裂脑研究发现:大脑左半球有意识和思想,并能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右半球的心理过程(心灵)是没有意识的,既不能产生言语也不能阅读。但大脑右半球能理解指导语,所以右半球也可能是有意识的,只是它不能告诉(不能陈述)给我们自已而已。所以后来就叫做“潜意识”了。

  弗洛伊德人性论的另一重要慨念是每个人都有“三重人格”:可怕罪恶的本我;一本正经道学家的超我;自然现实的自我。本我与超我是天生对立争斗,都想控制我们的心灵。自我既不偏爱本我也尊重超我,“君子执中庸而守之”。一般说来,每一个人凡想要自然地生活下去,获得现实的满足,非此莫属,是谓真人:大罪不犯,小错来点;大善不强为,小善做点(力所能及)。就是一个“三我”和谐统一的健康人格1.。自杀,在天主教义中是有罪的,在儒教中也是受之父母而不可毁损的,革命概念中至少曾是“自绝于……”“背判……”等贬义,似难列入超我吧。所以,自戕欲仍应归入本我之列。“人格解体”则潜意识中“三我”的和谐统一被解离,或本我胜出、或超我示弱、或自我不到位,一般都会引起性格转向某些不良的改变。除自戕欲(以“死亡可爱”或类似思想为标志)外,多伴有偏激、固执、易怒或冷漠、疑心重、强加于人、忧心忡忡或独来独往(自我封闭)等。

 

情绪化泛指人类、动物类、气候类的变化无常。在这里情绪化的属性应该把情绪激动、情绪低落、盲目、无所适从、偏激、过激、敏感词汇、敏感语言、敏感、麻木不仁、高兴、生气……凡是一切与心情有关的大起大落或是麻木不仁的状态,可以统统归类于情绪化的范畴来进行表述描写。

心境是一种背景式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着个人平静而持久的情绪倾向。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通常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比如重大成功的欣喜若狂、失恋失亲的悲痛、身临险境的恐惧等。这时的情绪体验是剧烈的,人的理智受到抑制,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如果此时个人的心境处于消极状态,那么极有可能引发情绪化行为,即表现鲁莽、激动等来发泄、缓解。

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通常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率加速等。应激情境下的行为反应是需要个人能力与之相匹配的,不然可能会因为严重的生理反应而导致适应性疾病。

行为的无理智性。人的行为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外部活动。人区别于其它动物之一,就在于人的行为的理智性。但是,人的情绪化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往往缺乏这一点:不仅“跟着感觉走”,而且“跟着情绪走”。行为缺乏独立思考,显得不够成熟,浮于表面,轻信他人,而且有时还依赖于他人。

行为的冲动性。人的行为本应受意志的控制联系,受意识能动地调节支配。但是,人的情绪化行为反映了意志控制力的薄弱,显得冲动。一遇什么不顺意的或不称心的事,就象一个打足了气的球一样,立即爆发出来。带有情绪化行为的冲动,看起来力量很强,然而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紧张性一释放,冲动性行为就结束了。这种冲动性行为往往带来某种破坏性后果。

行为的情景性。它的显著特点是为生活环境中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刺激所左右。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一出现,就显得非常高兴;一旦发现满足不了,就会异常地愤怒。因此,这种行为就显得简单、原始,比较低级。如果他人故意地制造一个情景,那么,一些人就会按照他人预计的方式行动,就会上当受骗。

行为的不稳定性、多变性。人的行为总有一定的倾向性,而且这种倾向性一经形成,会显得非常稳定。但是,人的情绪化行为却具有多变、不稳定的特点。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行为的攻击性。这类人忍受挫折的能力相当低的,很容易将自己受到挫折产生的愤怒情绪表现出来,向他人进攻。这种攻击,不一定以身体的力量方式出现,也可以语言或表情的方式出现:如不明不白地讽刺挖苦他人,在脸色上给他人难堪和下不了台等。

自恋一般认为是一种精神症状而非疾病,患者过分关注自我形象,特别是外貌。这种现象通常与患者的不安全感和自我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相关。

  体象厌恶和体象扭曲常是并存的主观体验,如厌食症和单纯肥胖的患者。在变形恐惧症中,患者常担心自己不吸引人。患者会认为自己存在躯体缺陷会引起别人注意,如鼻子或胸部变形,但事实上他们的外型常在正常范围内。即使的确存在异常,患者对外型的不满、感到引起他人注意的程度、因此导致的不安以及自杀自伤行为,也与躯体的异常程度无关。变形恐惧症患者存在超价观念,这种超价观念可能与焦虑人格、依赖人格以及其他精神障碍相关。

  体象障碍常与进食障碍相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