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物质表现为两种最基本的形态:实物、粒子形态和场、波的形态
(2011-07-21 07:48:50)
标签:
杂谈 |
自然科学已经十分明确地揭示,同一物质表现为两种最基本的现象形态,一种是实物、粒子形态;一种是场、波的形态。人们首先发现光的波粒二象性,继而又提出物质波的思想,认为一切物质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有实物和波两种现象形态。在量子场论看来,场是一种基本的、普遍的物质,是相应的时空连续体,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
物质此起彼伏、时散时聚,散之伏之表现为场,聚之起之表现为粒子。场是波,粒子则是可以叫作“波包”的东西。波与“波包”显然是对立的统一,波随时随处形成“波包”,“波包”随时随处汇入波。有的科学家说,物质粒子的存在只不过是场的完美状态在那个位置的扰动,几乎可以说仅仅是一点“瑕疵”。这个比喻颇有道理、而且是形象生动的。意念是能量的载体。
场力定义:仅由空间位置决定的力叫场力,场力是空间位置的函数,存在场力的空间叫力场。
场按性质可分为引力场、电力场、磁力场、核力场、弱力场
引力是“场力”,物质不产生“引力”
如物体的重力是在引力场的作用下才产生的。没有引力场,物体就不存在重力。所以,重力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但它也不是引力场本身的属性。物体本身不会产生重力,引力场本
身也不会产生重力。物体的重力是引力场中的引力和物体的质量共同作用的产物。
仿此,我们也可以把波比喻为广阔的沙漠,而物体、粒子就象沙漠里的大大小小的沙丘,沙漠随时随地形成沙丘,而沙丘随时随地汇入沙漠。还可以把场比喻为海洋,物体、粒子
就象海洋中大大小小的浪花。海洋随时随处产生浪花,浪花随时随处汇入海洋。在矛盾运动观看来,这就表明场与实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中。
为了领会场与实物的关系,我们不妨再次涉及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历史。虽然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认识的物质基本指实物物质,只是从法拉弟开始才逐渐形成“场”的概念、开始认识场物质;但是在很久远以前有的古代先哲也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在实物物质之外也还存在着与一切空间普遍同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炁”(气)就是指的这种东西。“气”的概念可能来自对空气的抽象和引伸,而却用来表示宇宙最普遍的物质,并不仅仅表示空气之意。多用于道教的气的异体字“炁”下边四点是“火”的意思,火是古代对能的表达,这就说明在中国古代哲学看来“炁”(气)是包含能量的普遍物质。古希腊哲学中也有“气”形成万物说;也有万物是活生生的“火”之说;更有的用“以太”表示最普遍的物质形态。我国古代和古希腊哲学中的“炁”、“气”、“火”、“以太”与近、现代“场”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接近的。
现代科学认为,场就是能量的海洋。因而场与实物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能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运动。能量和质量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现代科学又认为,场就是时空几何。这样,时空、场、能量、质量都处在统一而又交错的矛盾运动网络中。而其中只有有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有形的,其它都是无形的。无形与无形之间的关系应是更为密近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时空与物质的矛盾运动首先和更普遍地表现为时空与场、时空与能的矛盾运动。而场与实物的矛盾运动一定意义上是时空与场、时空与能矛盾运动的演化了形式。时空与实物物质之间的矛盾运动带有一定的间接性。但是不论直接一些、还是间接一些,所涉及到的一切矛盾运动都与时空联系着,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时间与空间矛盾运动的转化形式。场是一种时空几何、时空结构,实物也是一种时空几何、时空结构。宇宙的一切都是不同的时空结构。
讨论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场、能、实物物质都与时空联系着,即与时间、空间联系着。在以后的讨论中虽然我们不一定特别提及各种矛盾运动、各种事物与时间、空间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时间和空间是一切运动物质和物质运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而物质又不过是时间、空间的结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宇宙的一切事物、一切矛盾运动都包括在时间与空间矛盾运动之中,宇宙的历史就是时间与空间矛盾运动的历史。而场与实物的矛盾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过是时间与空间矛盾运动的一部
分内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