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男心灵独白:好奇心驱使感觉剧痛
(2008-11-15 19:16:22)
标签:
杂谈 |
昨日,记者就“电击男”蹿红网络一事采访了央视《心理访谈》学者、知名心理学专家四川大学格桑泽仁副教授。他表示:如果视频属实,那么该男子是幸运的,因为超高电压会给人带来生命危险是科学常识。当然,还有一个大众须熟知的常识——真正对人体构成致命伤害的不是高电压,而是大电流,所以绝对要注意用电安全,不可模仿“电击男”,特别是必须避免大电流的民用电等接触身体。
警醒:身边人需要关爱
绝大多数网友将“电击男”排入“傻瓜”、“精神病”者之列加以贬斥,格桑老师认为,这正好说明我们身边有很多需关爱的人。他认为,从“电击男”视频的表现来看,这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情绪化行为,施行者一般存在思维偏执、极端化的倾向。以身试电这种行为反映出他对“自我”、对电击现象的认知不足。正因为认知不足,因而导致对危险的无惧。
“电击男”现象可以提醒我们采取切实的措施,去关注和关爱生活中存在社交障碍和缺乏存在感、成功感的那部分人。
因为采用500万伏高压自我电击这种形式来展示自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自我对话来获得特殊的体验,现实生活中他可能存在社交和沟通障碍,可能遭遇工作、情感挫折,感觉被抛弃、孤立、隔离而焦虑、恐惧,所以感觉无法忍受的“好闷”、进而采取极端的行为。这不同于因为利益驱动而铤而走险。如果有恰当、到位的心理关爱,这簇电弧光就只可能在物理实验中闪亮起来,并且激发智慧的火花,而不是危险的警报了。
反思:心理健康应受重视
“‘电击男’现象的发生,会对人们的心灵产生震动,进而思考它透射出的社会问题,”格桑老师说,“这些社会问题,包括大家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教育制度、过程是否科学。”
格桑老师认为首先应“读懂他真正需要什么,理清要给他什么”。我们的社会过去一般只强调整体的需要而往往忽视个体的需求,教育也是单向地灌输知识,忽略了一个人其他方面的多种需要。对“电击男”们,我们可能只是告诉他电会伤人,而没有关注他对“电为什么会伤人、危害多大”等的需求,除了课堂灌输,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手段。并且,从这个类似于自虐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过去没有人了解他的心理健康状况、读懂他内心的真正需求。
如果我们善于举一反三联想到更多的孩子,那么就该在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等方面有足够反思——心理健康、心理关爱应该是一条不能忽略的基线。
提醒:不是一切都需亲自见证
“500万伏高压电击”是一个特殊个案,但它折射出或许为数不少的人的心理:不亲自见证,定理也可能存疑。
格桑老师表示,“电击事件”需要的并不是批评,而是思考。从心理学上讲,人们会进行实验,并惊叹一场实验所带来的不寻常的体验,从中可能享受不一样的感觉。但是大家应该明白:善待科学常识是积极理性的。发展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一切见证。如果对前人科学的结论一一见证,人类只会原地重复陷入停滞。
对“500万伏电击事件”,可以理性、冷静地去看,以猎奇心理去看个究竟并从中获得乐趣也是正常的心理过程,但我们无需自己也去见证
相关链接
电击对身体的伤害与救护
电击伤害是由于人体直接接触电击伤害源,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致使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电击伤害时间越长,机体的损伤越严重。
电击伤害有哪些临床表现?
1、电击伤害后轻者惊吓、心悸、面色苍白、头晕、乏力。重者立即出现昏迷、强直性肌肉收缩、休克、心律失常、心跳及呼吸极微弱呈假死状态或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出现紫绀。
2、肢体肌肉和肌腱受电热灼伤后,局部水肿,压迫血管,常伴有小营养血管闭塞,引起远端组织缺血、坏死。
3、电击部位皮肤的电灼伤、焦化或炭化,并有组织坏死。如从高处跌下,可伴有脑震荡,头、胸、腹处伤或四肢骨折。
4、并发症有失明或耳聋、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外伤或骨折、局部继发感染。
电击伤害应该如何预防、急救?预防:
1、牢记,并严格遵守安全用电常识,切勿心存侥幸;2、不擅自私拉乱接电线,发现电器漏电、电线芯裸露应立即找专业人员处理;3、电器装置及劳动防护设备应定期专业检修;4、雷雨时避免在空旷地带行走或在大树下躲雨。
急救:
发现有人被电击时,应采取以下措施:1、迅速切断电源,拉开电闸或用干燥木棍、竹竿等不导电物将电源与病员分开,严禁直接用手拖拽;2、第一时间拨打120,同时立即对伤者进行人工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施行心外或心内按压;并坚持不懈,至复苏或出现尸斑时为止;3、处理灼伤和外伤,预防感染。 (记者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