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雄“魔法老师” 聊天中施展催眠术

(2008-10-06 18:17:50)
标签:

杂谈

http://scitech.people.com.cn/mediafile/200712/12/F200712121549431927721006.jpg聊天中施展催眠术" TITLE="高雄“魔法老师” 聊天中施展催眠术" />
  中新网12月11日电 台湾省高雄县义守大学有一位叫郭廷瑞的讲师,他不须藉用辅助道具,在聊天中就能施展催眠术,让不少学生觉得很神奇,赞扬他是“魔法老师”。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四十三岁的郭廷瑞为美国加州大学硕士,主要专长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他除了具有专业催眠师身份,还拥有心理谘商、沟通谈判等多项专长认证。

  郭廷瑞表示,聊天催眠法是在谈话过程中塑造环境,利用眼神或声音吸引对方注意,再慢慢抓到对方呼吸节奏,一旦与被催眠者呼吸同步,便能洞悉对方的想法。

  他说,一个人若能接受他人重复性指令而不排斥,便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催眠。若在被催眠当中,将催眠师的指令当作自己的想法,无形中就会改变想法。

  曾接受郭廷瑞催眠的大学生余佳真表示,她被催眠后就听不到周遭的声音,全神贯注在老师身上,跟着内心情绪波动,很想哭。此时,老师要求她:“哭出来吧!”令她不由得认为老师有魔法,竟然了解她当下的感受。

  不过也有很多人质疑催眠的真实性。郭廷瑞认为,原因出于对催眠术的恐惧与不了解,害怕会遭到控制。其实催眠术是以探索内在的方式去了解问题,再引导渐进改变,并从过程中找到新的人生方向;所以它不只能帮助别人,更是了解自己的渠道。

  郭廷瑞计划通过课程培训与出书,将催眠术的正确观念传播出去,并呼吁勿将催眠术视为怪力乱神与魔术,更不要把催眠术当作表演,甚至当作好、成名的工具

第一期浅度催眠状态,主要特征是运动支配。  
第二期 中度催眠状态,主要特征是感知觉支配。
第三期 深度催眠状态,主要特征是记忆支配。

第一期 浅度催眠状态
  第一期催眠状态即是一种浅程度的催眠状态。—— 这一状态的实验结果是“观念运动”学说的基础。

    “观念引起运动,运动加强观念”。通过暗示适当地加以诱导,观念运动就会加强,同时,也越来越容易施加暗示、出现所谓的“被暗示性的亢进”现象。

    第—期催眠状态对患有的选择性不高,一般的人都能在长则数分钟,短则—分钟内进入这一状态。

    浅度的催眠现象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就可以见到,例如人们称之为“发呆”“出神”的现象即是如此,少年儿童最多见,所以说对少年易施加催眠术,这与他们的思想单纯、情感体验肤浅有关。“发呆”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忽然被什么事物所吸引;再则是自由联想或空想所诱发。儿童“发呆”如不被惊醒而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有时容易进入睡眠。成人“发呆”到一定的时间,即使没有其它刺激原因一般都能自然觉醒。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观念运动的过程。

    第—期催眠状态的主要要特征是运动支配。在这一时期,催眠师可支配被试的肌肉运动,也可令其产生硬直状态,巴甫洛夫谓之“强直性昏厥”,即“身体的某些部分长期保持着外部力量所造成的姿势”。

    这就是说,若被施加—次暗示,则对与此相同的暗示来说,被暗示性会得到提高,若反复几次,就会出现明显的被暗示性亢进现象。这叫做“等质性亢进”。而被暗示姓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便可推而广之。对其它暗示也容易接受。例如,对两手合掌放在面前的人暗示说:“把手分开”手使会分开,如把这一暗示反复几次,手分开得更快,出现等质亢进现象。手分开后接着暗示“手往上举”,尽管这是与先前不同的暗示,也会立即对阵这一暗示进行反应,轻易地把手向上举起。如果能达到这种程度。让他把举起的手放下,放在膝盖上、或放在膝盖上的手石要移开等都能自由地进行。等质性亢进加以一般化、泛化,对其它的暗示也就容易感受,这种现象叫做暗示性的“异质性亢进”。如出现一般性的被暗示性亢进,就已是一种明显的催眠状态了。

    观念运动,就其意义说,是从觉醒到催眠的桥梁、即使在觉醒状态也能通过暗示产生观念运动,而它一旦产生,则通过暗示诱导会越来越强烈,最后引入催眠状态。一般说,观念运动一开始产生,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较浅的催眠状态。随着催眠状态的加深,观念运动更易产生,并会很快地到达完全催眠状态。

    观念运动阶段有一种被称作“读心术”的实验,这种方法是将手表、钢笔等多样物品散乱地放在桌子上,用两个被试进入到观念运动阶段,来进行实验。被试A站在桌前,用一只手紧紧地握住被试B的手。当被试B强烈地想某一物品时,被试A的另一只手会迅速地伸手去抓起那件物品。如能达到使被试B精神统一,被试A万念俱空的境界,这种实验就不难成功。经过几次练习,不少人可以做到。这种实验决不是纯粹的读心术,而是被试B的观念表现为手的运动而为被试A所感知,先练习几次,目的是使两人达成一种观念运动的默契,这是暗示的作用,更是催眠状态中感觉过敏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心理疏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