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沈阳鸡架疫情热搜 |
分类: 人在生活飘 |
今天挺有趣的,沈阳鸡架冲出辽沈大地,在不同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这是特别好的现象。
过去很长时间里,似乎除了东北经济不行、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论调可以用来广泛“谈论”,其他接地气的生活元素并不多。
另一方面,在自媒体语境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相对宏观的、沉重的命题,像鸡架这种老百姓餐桌小菜,能够出圈,对传播真实沈阳的社会价值远大于“创城”。
昨天,我妈在家烙的鸡架,炸的鸡叉,下的麻辣烫。今天中午,我和媳妇吃的老四季,鸡汤面,水煮鸡架。
你看,这都不是刻意的,只不过是日常。过个十天半个月,很可能就记不起来了。这也是沈阳人生活的小小缩影,平时吃鸡架的频率太多了。
你说这鸡架多好吃吧,也不见得,但几天不吃吧,又觉得缺点啥。你说它多高级吧,早市儿生的鸡架,10块钱能买三四个。
你要说它多摆不上台面吧,朋友之间请客吃饭,不来俩鸡架,甚至都会觉得彼此疏远。
鸡架一上来,甭管煎炒烹炸熏,还是碳烤水煮,男女老少都放下身段,上手开啃,贼啦真实接地气,这饭局轻松愉快加幽默,一点没毛病。
其实,鸡架带来的反差感也挺有意思。人们印象中,沈阳人粗犷、豪放、不拘小节,很多时候呢,也不太注重细节,相对粗线条一点。
但是啊,你说这一个小小的鸡架能做出N多种,这充分说明,单一的食材,通过不同的方法,呈现出不同味道和口感。
在此起彼伏的“嗦勒”声中,抑或是似醉未醉的微妙瞬间,会让人随口感叹——卧槽,真记不住这么多做法,好吃就完事儿了。来,走一个!干啥啊,你那养鱼呢奥……
由此可见,在“吃”这件事上,沈阳人一直都是有骨气的。而反差带来的,不仅有搞笑,它还能引发深层次的“合计”。
就像刚才说的,东北人粗线条不假,但那是性格上的特征,“粗”不等于不会“细”,而是不想玩儿而已,也不爱斤斤计较。然而,沈阳人要是对某一件事儿动起真格的,可从来不含糊,鸡架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不夸张地说,至今为止,连沈阳人自己都不清楚,鸡架究竟有多少种做法。不管哪种做法吧,在沈阳开店的餐饮人,他们想把鸡架做难吃了,其实也很困难。
以沈阳人对一家餐馆独特而老道的认知,你家连鸡架都做不好,其他菜那也是白搭。所以呢,一个饭店不论大小,只要有鸡架,它都不会太难吃。原因很简单,整的太差,很难有回头客啊。
当疫情流调成了美食地图,多少有些黑色幽默。真心希望大爷早日康复,也希望辽沈地区、安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不再蔓延。通过防控部门和老百姓的共同配合,将疫情摁住,恢复常态化的工作和生活。
当然,也希望不论是集中隔离,还是居家隔离的人们,都能调整好状态,以养精蓄锐的心态,带着阴性报告迎接未来的自由。
鸡架,就像感动一样,它们无处不在,鸡界那些远离肉身的灵魂,正等待所有热爱鸡架的人,去嗦勒它们残留在世间的胴体……
在我心里,鸡架从来都不是网红,也不需要成为网红。比起网红,鸡架更像老灯。
为什么呢?网红,是美丽的流行;老灯,是永恒的经典。(作者微博:@张诺依曼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