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足球底蕴的由来,为什么是大连?
文/草本哈根
本文导读:当大连足球从辉煌走向日渐式微的时候,大连足球的底蕴似乎也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但是,只要翻开大连足球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大连足球的底蕴之说绝非浪得虚名,而是确确实实的客观存在。本文就尝试解开这个疑问,那就是,大连足球的底蕴是如何而来?为什么是大连而不是别的地方?
大连足球的底蕴之说由来已久。当大连足球豪取八冠的时候,底蕴是其最好的注脚;而当大连足球日渐没落的时候,底蕴被指为大连足球最后的底裤。曾经有一位大连不败的文章,他的观点认为,所谓底蕴就是指人才。其实,从大连足球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出,大连足球的底蕴,并非“人才”二字那么简单,人才只是底蕴的直接表现,而大连足球在其百年历程中所走过的路,所历经的人,所浸透的那种足球人文环境,才是人才辈出的前提,也才是大连足球底蕴的根本所在。
大连足球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海上防务需要,开始在大连兴建海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割让日本。1898年,沙俄占领大连,并于次年1899年建大连市。1905年日俄战争后,大连被租借给日本,开始了长达40年的殖民统治。这个时期,现代足球开始传入大连,最初开始练球的对象是在大连靠岸的外国船员。日本统治时期,于1921年成立了中华青年会足球队,简称中青队,这是大连最早成立的足球队。从1921年开始的10年时间,是大连足球非常活跃的时期。先后组织了“全满足球大比赛”、中华运动会上的足球杯赛等等,并与日本足球开展了对抗交流比赛。这10年,对于大连的足球普及、发展和大连足球环境的培育建设,其影响都是深远而具有历史意义的。
1945年,苏联红军打进东北,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后,大连足球迎来了第一个全盛时期。苏军球队的参与使大连足球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发展。1946~1948年成立的东北风足球队屡战屡胜。1952年新中国第一届足球比赛大会,以大连人为主组成的东北队夺冠。70年代差一步就冲进世界杯的中国国家足球队中,有7名大连人。可以说,日本投降之后直到全国解放这段时期,大连足球从兵荒马乱中醒来并得到有组织的发展,为日后大连足球取得辉煌战绩打下了基础。
1985年,大连队冲入甲级联赛的第二年即夺得联赛第三名,当年冠军辽宁,亚军八一,第四名沈部和大连队加起来,四支球队里有76名大连球员,堪称中国足球“大连年”。从1984到1994这十年间,是赫赫有名的辽宁足球十连冠时期,当时被称为中国足坛梦之队的辽宁队,从教练到队员大多都是大连人,比如队员马林、赵发庆、孙伟、孙贤禄、徐辉、傅玉斌、柳忠长、李华筠等。而辽宁队的主教练,李应发、杨玉敏、王洪礼、李树斌、张引,也都是清一色的大连人。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元年。大连万达足球俱乐部成立,造就和续写了大连足球的又一个全盛时期。至2004年,大连足球在中国职业联赛中10年8冠,在中国足坛留下了强烈的大连足球烙印。
近几年来,中国足球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鲁、长、京、申、津水平迅速提高,而传统强队大连,由于资金以及俱乐部经营理念上的问题,水平逐年下降,今年更是几乎到了保级的边缘。而大连足球赖以成名并自豪的底蕴,也在中国足球的市场化大潮中,几被冲洗殆尽。一方面,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使踢球的孩子迅速减少;其次,高昂的足球培养费用,又挡住了一些有才华的足球苗子的成长成才;第三,赖以培养并发现人才的群众足球运动、业余交流比赛,今天恐怕已经近乎绝迹。当足球运动失去了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群众基础,就好像鱼离开了水、花离开了阳,他的生命周期,还会有多久?
其实,大连足球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大连足球一家的问题,而是中国足球的共性问题。当足球运动不再是平民运动,当足球运动开始披上高贵的外衣,他距离衰落的日子也就已经不远。尽管,在今天的中国足坛,有红火的鲁能、申花等强势俱乐部支撑,似乎危险还很遥远。但是,当金字塔的塔基变得越来越小的时候,能够站上塔尖的人必然也越来越少,而即使他站上了塔尖,其水平也是可想而知。所以,为什么国内外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中国足球,要从孩子抓起,要大力开展足球的群众性普及运动,因为,群众性才是足球的根本!中国足球的从业人员,务请三思!
加载中,请稍候......